向土地要蜕变,向土地要财路,向土地要机遇,这就是潘集大地精心打造的“高皇特色”——汤渔湖湾万亩“菜园子”催春来
青翠的黄瓜,水灵的芹菜,脆生的萝卜,雪白的金针菇……一车又一车,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的餐桌——汤渔湖湾的庞大的“菜园子”,正洋溢着无限的春意。
跨越淮河,穿过汤渔湖缕堤,眼前的景象让人振奋:一座座蔬菜大棚连成一片,颇为壮观。暖风融融的大棚里,更是满目翠绿。冰雪消融的潘集区高皇镇万亩蔬菜基地,集聚的变化更喜人,尽情释放了辞冬迎春的信号。
一不靠厂二不靠矿,人均只有一亩地,高皇镇独辟蹊径、奋力起飞靠什么?头枕淮水、与田家庵一河之隔的高皇人,看中了身边的优势,并祭出了最务实、最拿手的一招:加快高皇万亩蔬菜栽培基地建设。高皇镇党委书记王占纯一番话阐释了底细:“关键就是一个定位问题,要打造农业强镇,必须做活农业这篇大文章!”
渐显活力的“高皇特色”,彰显了这个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大镇的新元素。
“高皇特色”之一,在于科学谋划、超前运筹。高皇有着深厚的蔬菜种植历史和传统,常年种植蔬菜面积1.8万亩,其中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0.8万亩,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但是,高皇镇党政决策层有着更新更高的主攻目标;全镇蔬菜及经济作物面积增加至2万亩,保护地种植面积达1.5万亩;创建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创建全市一流的蔬菜基地,蔬菜供应量要占到市区市场的一半以上。潘集区委、区政府也将高皇镇万亩蔬菜基地建设纳入决策范畴之内,鼎力帮扶高皇菜园经济形成牢固的增长极。区财政拿出100万元以奖代补,鼓励包括高皇在内的全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高皇特色”之二,在于服务先行、夯实基础。去年下半年,整个蔬菜基地加大了标准化建设步伐,新修了4000米长的孙岗大斜路、基地环形路,疏浚了沟渠。记者在孙岗村、民主村的2600亩核心区域看到,水泥道路平坦、通畅,大大改善了基地的生产条件。
“高皇特色”之三,在于打造品牌、提升档次。扎根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这块“净土”的“高皇菜”,凭借着绿色、生态的优势,正向四下里提升知名度。“高皇牌”蔬菜商标成功注册。这个镇又申报了萝卜、大蒜等无公害蔬菜产品。高皇镇蔬菜协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问世,引导菜农在种植品种上逐渐向名特优方向发展,重点推广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南农牌”酥瓜。
“高皇特色”之四,在于舞动“龙头”、放大效应。高皇金针菇远近闻名,年产量达到4000万袋,产值6000万元。春节前期,正是金针菇上市的高峰期,菇农们特别忙碌。张岗食用菌基地建设渐成气候,初步形成了制种、生产、销售、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200亩核心示范区集聚效应不断扩散。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几家入驻的龙头企业催生了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新气象。
“高皇特色”之五,还在于注入活水、攒足能量。2009年,高皇开始探索土地流转的试点工作,出发点是让利于民、完善流转手续、形成规模效益。目前,土地流转面积达到近1000亩,涉及165个农户,集中转移到4户手里发展现代农业。汤渔湖湾奉献了一片田园新景,新增的数百亩钢架大棚纷纷崛起,已将早先的竹棚取而代之。据披露,高皇镇正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补贴。菜农们积极性十分高涨,秋冬季反季节蔬菜已播种、下地。
鲜嫩的“高皇菜”露脸上市,最大的受益者还是高皇菜农。有这样一组数字来说话,全镇蔬菜和食用菌实现市场交易额1.26亿元,蔬菜和食用菌种植户去年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比全镇人均纯收入高45%。
高皇之变,越来越有看头,越来越有后劲!
记者随笔:高皇的眼光
思路决定出路。
在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的阶段,高皇人的视角是独特的——“高皇眼光”,决定了“高皇特色”。立足地情,蓄新势以“造地”;抢占先机,造优势以“变地”。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解读,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名片”展示,也是对区域发展准确定位的深层思考。
把握今天,应对明天,产业升级,矢志不移!高皇人奔跑的这条大道,已闪耀诸多亮点。建设“两型”城市,尤其需要这样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角色意识。
机遇在哪里?有这样一种说法,这样的田园对接城区的前瞻性谋划,肯定会在新的淮河大桥贯通后得到更大的回报。
(记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