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新家园”吐露民生春色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新家园”吐露民生春色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12/11 0:08:3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缘矿而建的老城区谢家集区,正一鼓作气推进5个沉陷区治理项目,惠及居民万余户——“新家园”吐露民生春色

      这里,就是凝聚希望和梦想的“新家园”——一个直面寒风但又吐露春色的温馨之地。

      一直听说,坐落在本市西城卧龙山路南端的“新家园”小区,完全是为了沉陷区受灾居民“量身定做”的,注定是党和政府送给老矿区百姓的一份厚重的民生礼物。她,正在一天天展露新颜,美丽的轮廓清晰可见,百余幢漂亮的新楼拔地而起。

      大模样,大气势、大手笔,倾情托出了一个罕见的新型小区。一组暖融融的数字,勾勒出“新家园”的雄姿:小区总用地680.7亩,总建筑面积54.4万平方米,新建住宅160栋,可安置沉陷区受灾居民5864户。据称,这是淮南市沉陷治理项目建设规模最大、安置户数最多的住宅小区,涌动着市矿两家关爱民生的股股暖流。

      冬天的阳光,很温暖。浸润在暖暖的冬阳下,一幢幢新居出落得楚楚动人。常常有沉陷区域的百姓,赶来探访这个未来的新家呢。

      记者在施工现场获悉,“新家园”小区A、B两大块的主体工程已完结,配套的商业设施正在施工中,学校年前可开工。眼下关键就看贯穿小区的两条道路,唐家山路正在设计之中,新河路已完成设计。据披露,按照计划明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安置,数千户居民可远离危房、乔迁新居了。

      “新家园”,扎根在谢家集区唐山镇,蕴涵着心心相印的故事。远离采煤沉陷区的新塘,邱岗等村,这一次却又顾全大局,承担着保民生的重要使命,奉献出菜地、秧田600余亩。

      “这是国家大建设的需要。跟不上形势,是不行的。”新塘村党支部书记王永田说,“这一届村领导班子是最忙的一届。要征地,要拆迁,几年来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这方面了。一方面要把老百姓的利益考虑进去,一方面要配合镇里做好工作。”

      温馨、气派的“新家园”,是沉陷区受灾居民梦开始的地方。据了解,谢家集这一大片老矿区曾有五大国有统配煤矿和25对小煤矿,采煤沉陷总面积23平方公里,最大下沉23.4米。受灾涉及6个街道、乡镇约2.6万人。为此,谢家集区委、区政府站在牢牢攥紧重要的民生工作抓手的高度强调:越是在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时期,越是要高度关注民生民计,越是要高度重视关心困难群体。

      类似“新家园”这样的沉陷区治理项目,全区共推出5个。其中范圩小区和望北小区工程基本告竣,居民们已拿着新房钥匙喜气洋洋地相继入住了。永青新村、周郢新村工程均在建设之中。这五个项目,计划安置采煤沉陷区居民总计10680户。另外,路东村等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也应运而生,将新建面积137.48万平方米,可有效解决水张铁路线以东沉陷区居民安置问题。一处处新的家园,正是无数百姓化忧为喜的“圆梦乐园。”

      五彩缤纷的李郢孜镇范圩小区,其乐融融。乔迁不久的许多新居民,纷纷聚集在小区广场健身、玩耍,一个个脸上是绽开的微笑。据介绍,他们过去都是李一矿五小井、矿北村、试采村、焦厂村4个工房区的老居民,一排排低矮破旧的平房,长期在采煤沉陷地带挣扎着,地陷墙裂,满目疮痍。大雨时,房屋一直漏雨,村里漫着齐膝盖深的水。雨止时,一周之内都要穿胶靴出入。

     “真是天壤之别!”踏进新家——范圩小区1栋306号,李一矿退休职工杨永山回忆起矿北村危房时笑语连连。这处新居,三室一厅,88平方米,仅仅花了4.6万元,而杨家单单装潢就花了9万元。旧家具、旧电器,一样也没捎进新家。今年5月乔迁的那个大喜日子,老杨家门口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就这样,还算是中等装修、低调搬进来的。”老杨说到高兴处,又补充了这样一句话。

      “我们这些塌陷区搬过来的人家,没有钉子户!”生活在满园春色的新家园杨永山道出了一个理儿,“民心所向啊!我们都是从糠箩里跳进米箩里了!”

记者 胡金陵)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