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平圩镇田间地头入冬新印象
11月25日上午,暖洋洋的天气。淮河大堤北边,大片大片的黄心乌在冬阳眷顾下显得格外青翠,生机勃勃。径直走入潘集区平圩镇的田园深处,很难留下“小雪”过罢田野空荡荡的印象。
满眼皆是黄心乌。这边一溜五畦地,约两亩多,毫无例外种的菜与别人家的没有区别。菜地的主人刘闯一家人,正在忙着收黄心乌了。“俺家种的黄心乌迟,收得也比较迟,前天才到市里边走的第一趟,才卖了小半亩地呢!”他忙着头也不抬地说,“俺直接上了农贸市场,基本上卖的都是1块钱朝下的价儿”。
满地的黄心乌,拴住了今年三十整的刘闯的心。他家的菜地,全被连绵的黄心乌包围着。据了解,刘余村黄心乌在沿淮地带堪称一绝,连种子都是纯正的。全村刘、余两大姓700户人家,几乎家家与黄心乌有缘,种植面积高达800亩,集中在余大郢、刘大郢两个自然村。“种黄心乌,俺村是老历史了”,46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刘多安,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说,“起俺小的时候,刘余人就爱种黄心乌了”。
相隔几畦地的坡顶,便是村民刘小飞家的黄心乌,菜棵肥大,长势喜人,像一朵朵镶着乌青绿边的黄心菊花绽放在大田里。产量几乎要比这边的地块高出一倍左右。刘余人聊起种菜经说,这边的黄心乌上足了鸡屎粪,所以边叶又绿又大,菜心金黄。如果化肥上多了,就光长菜帮不长菜心菜叶了,反而不讨吃菜人的喜欢了。
种上两亩黄心乌的,在刘余村只能算上小户。拥有六七亩乌白菜的也有好几家了。远远望去,里把路远的柳学武家正在地头往车上码菜。柳家夫妻俩特别能累,种的就是功夫菜。雪地茫茫,寒风阵阵,冻得手都难伸出来。而柳家一天要往城里运两车菜。丈夫在外卖菜,老婆在地里头砍菜。大雪天,卖出了一个好价钱,每500克黄心乌能卖上1.5元呢。早在半月前,柳学武就跟村里的书记说,他家今年的黄心乌就卖了将近3万元了。
善于在土里刨金的刘余人,一年至少要忙四季菜:收完乌白菜,就要忙着搭大棚种苋菜套种豆角,随后的一茬栽黄瓜,紧接着安排莴笋,最后下菜秧回过头又要栽一季黄心乌了。记者在地头间看到,有的早收黄心乌的田块,正收拾一尽忙着搭大棚了。
黄心乌的放大效应,正向四边辐射。据了解,借助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推动,平圩镇今年蔬菜规模达到3500亩,其中黄心乌占2000亩。
让冬天的土地也能生出钱来,这是淮南黄心乌的独有功勋。与城区一水之隔的刘余人,已认上了这个赚钱的理。种田人的“小世界”变大了!
走南闯北的黄心乌,一头连着田头一头连着餐桌,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你喜欢,我也喜欢。
(记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