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长相忆,新集创业的故事永难忘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长相忆,新集创业的故事永难忘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9/16 6:30:1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幅幅发黄的老照片,一次次庄严的升旗仪式,昭示着新集精神的根在延伸……

      一幅又一幅发黄的老照片,张挂在国投新集一矿大门前的两侧,在9月阳光的映照下,无声述说着这片热土上二十载上演的创业故事。

      长相忆啊,永难忘!今年,在新集矿区开发建设二十周年的喜庆之年,发生了这样一件意味深长的事儿: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一把手,对企业高管和各矿负责同志明确提出一个要求,办公室里必须悬挂一幅彰显新集创业精神的老照片。

      有这样一组三张记录峥嵘岁月的老照片,作为首选昂然登堂入室:一幅是当年在王集信用社信贷资金的申请书复印照片,新集矿首批创业者借了3万元用于购买黄沙、水泥,听说这还是农村老太太卖鸡蛋聚拢起来的钱;一幅拍的是创业者刚入驻矿山工地用的压水井;另一幅,则是最早在简易木板房办公的技术室的情景。

      权且三选一,国投新集一矿党委书记郝劲松选定的是信贷资金申请书复印件那幅大照片,端端正正地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一直警示自己。谈起最大感悟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天天看到老前辈当年艰辛创业的情景,绝对是个提醒,是个熏陶,更多的是不能忘记国投新集的过去啊!”

      新集创业的精彩故事,绝不可能是一幅幅照片完全记录下来的。其点点滴滴,一直牢牢地印在新集人的脑海里。

      国投新集一矿运销科党支部书记孙玉平,是1992年进矿的一员老兵。打开话匣子,他开口倾诉了一串艰苦拓荒的故事:井下作业时特别炎热,工人们下井时便带上能盛5公斤水的桶,次次喝个精光;巷道每隔一段就挖个水泱子,太热太热时,就急忙跳到水泱子里解热;干煤仓时,又遇上冰冷的恶劣环境,上井后每人能领到4两白酒驱寒。

      注浆队队长郭学忠,就是煤矿占地的郭郢人——1989年12月10日进矿的首批农民工。就在这一片,早年有句很热的顺口溜:“龚集的秫秫,夏集的秧,左集老湖一片荒,郭郢的锅底水汪汪。”那时,老郭一家9口人只住两间茅草房,穷得叮当响。提起在新集这块开矿,乡亲们回忆说,一夜之间迁坟几百座。如今,周边乡村伴随着新集矿区一样发生沧桑巨变。据老郭透露,他家的房子就有1200平方米呢。

      “80后”陈文飞,没有亲历老照片记录的那段艰苦岁月。2006年8月,走出安理大校门的小陈特别幸运,成为国投新集第三次创业的新鲜血液。仅仅两年,26岁的他,被破格提升为国投新集一矿技术科地质主管,还入了党。不善言语的他,对企业揣着一颗感恩的心。

      采访的那天,记者没赶上新集一矿天天早上7时15分必有的升旗仪式。十几年前,记者曾在此参加了类似的仪式,久久难以忘怀。没想到,伴随着风雨洗礼、阳光照耀二十年的新集人,天天迎着朝阳,注视着矿旗和国旗一起飘扬,创业的心也一起飞翔。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一连气举行就是二十年啊!

      20年前,一位放羊的叫郭守月的女娃娃,撞进了一位端着照相机的叔叔的镜头里,有幸和麦地里的钻探井架一同构成了一幅老照片。17年前,她成了一名人人羡慕的新集矿区园林职工。

      春去秋来,郭守月和第一次在矿门口栽种的那棵大雪松一样,见证了新集矿区枝繁叶茂、孕育生机的辉煌历程。她说出的梦想十分朴实:“新集矿给了我一份好工作,我一定要为国投新集的第三次创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 鲁 松 胡金陵)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