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厚重豆腐文化传递古韵今貌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厚重豆腐文化传递古韵今貌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9/15 0:58:2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白色豆腐的发源地,八公山豆腐文化主题馆开门迎客,显示出勃勃生命力

      拔地而起的八公山豆腐文化主题馆,今秋降临的正是好时候。

      豆腐飘香,喜事连连。本月15日8时30分,便是八公山豆腐文化主题馆诞生的喜庆时刻。她给稍后拉开大幕的第十六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奉献了一份大礼。

      如果问,八公山豆腐文化的宝贵遗产和巨大潜力是什么?凝聚着激情与梦想的主题馆的全新面世,给了一个鲜明、详实、充足的答案。位于淮凤公路边的仿汉式两层新楼,典雅、大气、靓丽。她以六大块展区布局,亮出了两千多年八公山豆腐文化的精髓,展示了豆腐的起源、发展历程的古韵今貌,记载了历届中国豆腐文化节的辉煌篇章。

      长长的“豆腐文化链”,与我们息息相关,并引领我们深思而探秘。揣着敬仰之心迈入馆里,伫足在两米高的刘安坐像前,我们可以虔诚地与这位豆腐的鼻祖悄悄对话。徐行在约30米长的仿汉长廊前,我们能一连气观摩到古代民间传统制作豆腐的工艺流程。看吧,石磨、水缸、木桶、笆斗、簸箕等制作豆腐的家伙,也掸去历史的灰尘与我们见面,古风犹存。据说开幕的那天,这个馆的最后一个区域将摆上一个仿汉八仙桌,呈上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豆腐宴,并将设置3台豆浆机,供宾客免费品尝豆汁。

      搭筑新平台传承厚重文化,肩负新使命开启历史机遇——从豆腐入手,八公山区委、区政府书写了挖掘白色豆腐发源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大文章,全力推出了第九届中国·淮南八公山旅游节的重点项目,以此拉动全区骨干产业的向前发展。

      9月9日,记者现场采访时深切感受到那股快节奏的气氛。主题馆正紧锣密鼓地加紧布展。八公山镇筹备这个项目的负责人高俊义告诉记者:“目前,4支队伍连天加夜地赶活,施工高峰时有100多人参战。6个泥塑,是由无锡‘泥人张’专门制作的,这两天就要运来布展。”

      的确,对于历史悠久的豆腐文化及其新兴的产业来说,八公山豆腐文化主题馆亮相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与主题馆相对的外貌相同的“姊妹楼”,是八公山豆制品展销大厅。双楼的背后,则是摆开架式正欲腾飞的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

      临近中午12时,正在新馆边检查工程情况的八公山镇党委书记李阳对记者说:“整个园区刚刚起步,水、电、路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目前已完成征地150亩,一期规划近500亩。已有两家豆制品厂家进入园区,另有一家企业也即将入园。”

(记者 胡金陵)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