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探寻八公山地质文化的奥秘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探寻八公山地质文化的奥秘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9/14 0:46: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月15日揭开红盖头的八公山地质博物馆,将在我们涌起的一个个问号中打开一部“地史全书”

      来了,终于来了!一部“地史全书”般的八公山地质博物馆,即将展开“书卷”,精彩面世。请记住她首度“开卷”的历史时刻:公元2009年9月15日9时30分。

      走进风景秀美的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大门,往左拐徐步不远处,一座灿然一新的两层仿汉建筑楼映入眼帘。哇!矗立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八公山地质博物馆展露雄姿。真是:依山临谷览林海,寻古探幽观“长河”。

      举足轻重的八公山地质博物馆,始建于2005年。这一次,八公山区委、区政府筹资在八公山风景区内建造了新馆,大手笔描绘了一大亮点。

      坐落在公园绿地广场一隅的新馆,达1610平方米,荟萃着各类稀有与常见矿物、古生物化石、矿产标本170余件。这里洋洋大观,堪称整个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一绝。正是这一节庆旅游文化项目的飞跃式发展,构筑了宣传“五彩淮南”、推介“蓝色生命的起源地”的一方平台,进一步弘扬了八公山奇特的地质文化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对于打好八公山牌、唱好旅游经济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清风徐吹,金阳高照。拜访眼看便要开门迎客的地质博物馆,真好比拜读一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留下来的“地史全书”。岩石,犹如书中的“文字记录”;化石,犹如考古发现之中的“文物”。这个特殊的地方,凸显了地质科学宝库的独特作用,呈现给我们一把“金钥匙”,去认识寿命已有46亿年的地球演变历史,去认识我们身边的地质文化。据说,本市教育部门和安理大已有这样的初步意向,将此馆开辟为科普教育基地和实习基地。

      特别难得这样的面对面,你可以如此近距离地观赏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了解八公山区域的地质特点和自然景观特色,知晓安徽尤其是淮南市的矿产资源及分布情况。驻足在40平方米的大型沙盘周围,漫步在地球厅、古生物厅、矿产厅、奇石厅、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厅等展厅,你好像在一位良师益友引领下,听着他娓娓讲述历史故事和科普知识。据披露,园区的前寒武系地层剖面发育良好,所产的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淮南生物群”闻名地质界。形成8亿年前的“淮南虫”,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国家地质学界誉为“地球生命之源”。

      特别难得这样的激情碰撞,馆里妙趣横生,颇多创意。八公山区旅游局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新建的八公山地质博物馆,具有较多的观赏性、吸引性、互动性。展区和展物的设计,就是要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观众可以尽情参与互动,“指挥”仿真恐龙,让它马上下蛋,可以模仿恐龙张合嘴巴、扭动脖颈、蹲着下蛋、摆动尾巴、发出恐龙般的声音;也可以操作一下火山模型,让它呼呼喷发。

      震撼人心的“镇馆之宝”,是一个巨幅画面,占了足有一面墙,有28平方米,颇有大气磅礴的美感:一条5米左右长的鱼龙,似乎在大海里遨游;“会飞的恐龙”——翼龙,跃跃欲试,正欲飞向蓝天;而一个又一个海百合,更似娇娆、迷人的百合花,随风摇曳,飘然若天女下凡……

(记者 胡金陵)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