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一味种田的老角色,一路上遭遇的风雨究竟有多大?九龙岗镇果林大户吴怀典的酸甜苦辣的故事,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
未伏天,九龙岗的“农家小丑桃”首度迈进本地大超市的门槛了。
虽说仅仅是第一步,又有点试销的味道,但是大通区九龙岗镇的果林大户吴怀典看到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这可是从集市摊点跻身大市场的一大步啊!
好酒不怕巷子深。据了解,本地超市的营销人员也是慕名而来,将市场鲜见的“农家小丑桃”摆上超市的货架“试试看”,确实是对本地产的稀罕品种予以一个扶持。
其貌不扬的“小丑桃”,“绿袍”加身,看似未熟。与满街或白里透红或满身红装的大红桃相比,显得一枝独秀,却有一些怪异。而当初,就是因为此桃的独特芳容,使得吴怀典的卖桃经历一波三折,先愁后喜。
“一亩园,十亩田。”老吴笃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个理。一直认为种田不赚钱的他,被逼着改辙了。2000年,仅仅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科技致富的信息,他匆匆跑到湖南,以17元一棵桃苗的价格,购买了1700棵红心脆桃,当年4月种了60亩。他一方面看中袁隆平育种育苗基地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则是从黑芝麻、黑芋头找到了生态发展的灵感。
俗话说,“桃三梨四杏五年”。三年后,打远道请来的桃树挂果了。桃子熟了,满心欢喜的吴怀典,拉了现摘的80筐桃子到国庆路小瓶厂果品批发市场去卖,没想到满车的青疙瘩桃不讨巧,无人问津。这盆冷水,迎面浇得好心凉啊!
满市场殷勤吆喝,开口价一降再降。到最后,批发价杀到4毛钱500克也没有人愿意要。而山东产的红桃每500克已是0.95元了。
没想到,一位深知经营之道的果摊小贩成了第一个“回头客”,他的卖桃经就是四个字:“先尝后买。”其做法是,像卖瓜一样切开红心脆桃现场吆喝。那个通红的桃核,让你难忘它的罕见形象;那份脆劲,那份甜味,让当场品尝者欲罢不能。于是,青皮的红心脆桃硬是挤进了市场。
一季又一季,曹店的红心脆桃进城卖的价节节攀升:5角、6角、8角、1块……据老吴称,今年已超过山东那种红桃的价格,在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尝过的人往往都留下了这样的实话:“红心脆桃不好看好吃。”
老吴家的桃树进入盛果期。于是,他给这个相貌平平的桃子起了个名字,叫“农家小丑桃”。
54岁的吴怀典,自称早几年有个很大的桃园梦。引进湖南桃的第二年,他就开始育苗,5至8元一棵卖给村民。没几年,曹店桃园已连绵成片,郁郁葱葱,打造成了全镇的一个特色产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灿烂的桃花,到甜美的鲜桃,都与淮南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目前,我市桃树种植面积高达1.5万亩,毫无争议地坐上了本地产水果的头把交椅。凤台县与八公山区相交处,已崛起了一个连成一气的逾万亩的桃园,并且以早中熟品种为主。市果树站的史树仁站长认为:“红皮、黄肉、硬脆的早熟品种,是桃树种植的发展方向。”
不少人留下这样中肯的评价:“农家小丑桃”是本市独特而又难得一见的品种,口感不孬,没有那些薄皮红桃的娇气,不太忌讳磕磕碰碰,能够禁得起倒腾、运输,上市期晚恰恰也是一个销售的档口。但是,还有一个短处,果实生长期要经过两个月的盛夏,管理成本较大。
一直担任曹店村党支部书记的吴怀典,实际上操劳自家桃园的时间并不多。记者问起“小丑桃”积极尝试步入超市后的前景时,一脸沉稳的老吴看惯了市场的风风雨雨,对其成败看得很淡。他不紧不慢地说:“有一个人买了‘小丑桃’,就会有三个人买的。”
(记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