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泄气,期待常态机制;不满足,呼唤新风永驻。淮南市“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示范工程的前沿,回荡着铿锵之声
一变再变的潘集区芦集镇戴庙村,仍在“梳妆”求美:再修1000米下水道;新铺2600米路,补齐全村的循环路;在30盏路灯基础上,再竖11盏路灯,“十一”前大放光明……
“我们走的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戴庙村党总支书记戴广领如是说。作为潘集区57个首批“清洁乡村美化家园”试点村之一的带头人,他说他很看重“机制”两个字,而组织、人员、投入、督查一个都不能少。
“喝干净水,建卫生厕,住整洁房,走平坦道。”大伏天,走进清爽的戴庙村,沿着悬铃木的浓荫漫步,一眼就看到这幅鲜艳的大标语。眼下,让村民们啧啧称赞的新事举不胜举:修筑了几千米水泥路,三四百户村民用上了深井水,改厕60多个。
“这就是为民办实事!”干了四届村委会主任的胡德银接着说,“最关键嘛,要有好的机制。坚持下去,不要搞一阵风!”
势头正猛,高潮迭起,这就是淮南市“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示范工程带给我们的最新印象。一个个试点村,迸发着整治的活力。但是,在攻坚克难的关键之役时,我们理应把镜头对准另一面。站在市委、市政府部署这一工程的战略、全局的高度,对照当前实施“六清理三绿化五改一建立”的重要目标,又不能不说,我们站在起跑线上刚刚出发。
无数双眼睛都盯着这次“大变脸”。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整治过程中,各地工作进度不平衡,整体提升任务相当艰巨。有的乡镇和试点村重视不够、氛围不浓,进展不快,投入不多;等待观望、畏首畏尾、得过且过、应付糊弄等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任务的实施;“六清理三绿化五改一建立”的重点整治推进确有困难;一些包联单位敷衍了事,还没有真正进村去帮扶,不少试点村与包联单位联系时却吃了“闭门羹”;整治资金缺口比较大,已成为制约示范工程全面发展的“瓶颈”;农民主体意识没有真正显现出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芦集镇党委书记、镇长汪传洲鞭策乡村干部时传递了如下信息:“这一次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天你做出了全区第一,明天你不做了,就有可能跌到了倒数第一。”
农民搬迁大村——芦集镇荣庄村,也动起来了!位于煤矿沉陷区的老村庄,14个村民组已搬迁13个组。在这座新型小区里,聚居的村民真有点当城里人的感觉了。记者探访时看到,家家门口正在统一铺路、安下水道。几位保洁员冒着小雨,忙碌着在房道里清除杂草。
铿锵脚步中,回荡着永不停歇的足音。市“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示范工程领导小组日前决定:从2009年7月开始,实行三级督查制度。它标志着这种为农民操办的大好事,趋于务实,不容拖延。
(记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