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马拉松一路“跑”来


说起奥运火炬手张亮友老人,人们都不陌生。这位80多岁的老人自1952年便开始练习跑步。近60年的岁月里,他跑着跑着,感慨越来越深:“建国60周年,如今道路宽了日子好了,这是60年前大家都想不到的事情。”
张亮友“认识”马拉松是在1956年,而跑步一直是他的爱好。12岁开始到淮南煤矿工作的张亮友,1952年开始练习跑步。张老说:“那时候没条件,刚刚建国没几年,有些地方连饭都吃不饱,人们没有锻炼的条件和习惯。”
上世纪50年代,很多道路都没有路灯,张老为了跑步常常把白班和人家夜班对调,空出白天的时间来跑。张老说,那时候的马路没法和现在比,就是大路也难免坑坑洼洼,跑起步来是磕磕绊绊,所以穿鞋子特别费,那时候都穿布鞋,鞋底老是掉。我就想了个办法,用钉子钉一下继续穿。就是这样,鞋子还是跑坏了很多双,数量我自己都记不清了。另外,跑步消耗体力,还常常感觉到饿。
跑步路不好、费鞋子、感觉到饿,这些难题都没有吓退当年的张亮友,为了让自己坚持下来,他开始从自己住的大通区跑到寿县去为亲戚朋友买豆芽。他说:“天热了或天冷了,我就有点懒惰思想。还有一方面原因是这样的天气更费鞋,更容易饿。豆芽是当年常出现在老百姓饭桌上的一道又经济又实惠的菜,寿县的豆芽新鲜、量又足,为了让大家伙督促我,就想起了到寿县买豆芽这个办法。我哪天没跑,人家就会说,今天没买豆芽啊,你没练。”
只要功夫真,铁杵也能磨成针。1957年的阳春三月,张亮友与几位长跑爱好者自测了一次42公里195米测验,张亮友的成绩是3小时10分钟左右。他们写信给国家体委,国家体委的答复是“跑的距离不一定准确”。1957年12月,国家体委派人和安徽省体委工作人员一起在肥西检测了张亮友的实力,张亮友以2小时52分34秒6的成绩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这个成绩被国家体委批准为第一个马拉松纪录,这也是安徽省第一个全国纪录。
随后的几十年中,张亮友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1984年代表我国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7届世界老年锦标赛,获得第3名的好成绩;1990年当选北京亚运会火炬手,跑完了亚运会火炬在淮南境内从市政府到上窑接力路线的全程;2008年,已经82岁的张老,用他那稳健的步伐潇洒地跑完了奥运火炬传递之旅。
近60年每天20公里,一路“跑”来张老欣喜于家乡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他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是进入了省工队也没有如今这个锻炼环境。而现在:路平整了宽敞了,垃圾消失了,路灯把黑暗都赶光了,条条大路敞开了任你跑;有大通湿地公园、舜耕山这些个环境优美的公园供人们锻炼;各个小区门口,都是专业的健身器材——拉筋的、练腰的……不像我年轻的时候,啥都没有光是练跑步;营养好了,人们讲健康了。我每天锻炼,发现路上跑步的人越来越多了;运动的衣服、鞋子都有专门的了。现在的衣服、鞋子都轻巧了,跑多远都不累……采访的最后,这位红光满面的慈祥老人爽朗地笑了:“今天这么好的条件要感谢咱们的党和国家。我会好好珍惜,争取到下次奥运会,咱还跑火炬手。”
图一:资料图:1957年4月在淮南蔡家岗马拉松测验赛上。
图二:资料图: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中的张亮友。
(记者 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