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上半年我国银行新增本外币贷款7.72万亿元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上半年我国银行新增本外币贷款7.72万亿元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8/10 0:02:4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中国银监会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7.72万亿元,同比增幅为32.8%。在贷款高速增长的同时,贷款投向结构总体上体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信贷风险稳中有降。

      贷款投放增幅“西高东低”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说,上半年贷款投放的地区结构进一步改善。促进了地区协调、“东、西”统筹,同时支持了外向度较高、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东部沿海地区。

  今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增幅表现出“西高东低”的态势。6月末,贷款同比增幅最高的5省份西部有4个,分别为重庆(46.9%)、广西(44.1%)、内蒙古(41.9%)和四川(39.5%);贷款同比增幅最高的10省份西部有6个,中部有3个。

  统计显示,上半年贷款增加最多的前5个省份分别为:广东(8548亿元)、江苏(7527亿元)、浙江(6364亿元)、北京(5640亿元)和山东(5061亿元)。

      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

  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行业,与民生密切相关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增幅高于平均水平。

  统计显示,上半年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对三大基础设施行业的新增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为1.6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人民币中长期贷款的51.6%。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新增8921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新增5249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新增1807亿元。

  此外,与民生密切相关行业的贷款增幅也高于平均水平。6月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12.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79.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长68.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43.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35.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长33.3%。

       中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平均水平 涉农贷款快速增长

  统计显示,中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全部企业贷款平均增幅。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3.7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重为54.3%。比年初增加2.7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4.1%,比全部企业贷款平均增幅高1.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涉农贷款快速增长,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进一步提高。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下同)余额为8.3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3%,增幅比同期各项贷款高2.7个百分点。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在各项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为23%,较年初提高了0.5个百分点。

  统计还显示,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明显增多。6月末,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4.4万亿元,上半年累计新增个人消费贷款6508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3920亿元。

  “个人消费贷款明显多增的原因,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增加较多。此外,汽车贷款也出现了较快增长。”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说。

      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保持“双降”

  在贷款高速增长的同时,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保持了“双降”。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208亿元,比年初下降42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比年初下降0.6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34.8%,正朝着150%的目标迈进。目前的水准已比年初上升18.12个百分点,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的抵补能力大大增强。

  银监会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深入细致做好每一笔贷款的“三查”工作,切实落实项目贷款资本金要求,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满足客户的生产建设、服务运营或消费需求。同时,银行要严守授信集中度、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的底线,持续增强风险抵补能力。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