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脸”中清除积垢,“变脸”中迸发希望。淮水之畔姚北村在行动!
向北,一直向北——走到学院路的尽头,便踏进了姚家湾。一场连天的“及时雨”,让淮水之畔的“城中村”——田家庵区舜耕镇姚北村好生洗把脸了。
姚北村,北与淮河一堤相依,南与龙湖公园紧密相连。村民们抬抬腿就步入了主城区,用他们的话来说:“俺们村子和城里分不开了!”令人关注的是,这里打下了深深的边缘性“城中村”的烙印:拥挤、杂乱的老郢子,密密麻麻的三四层的“牵手楼”,七弯八扭的小巷。
2009年,姚北村欣逢“大变脸”的契机。首先,市、区环保部门为其联系了帮扶项目,省环保财政拨付了环境整治资金40万元;其次,田家庵区将其列入区级“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示范村的名单,专门下拨了财政补贴资金5万元,主要用于新添垃圾池、垃圾清运车,集中清理垃圾和水沟,建立环卫队伍。收到这些民生“礼物”,姚北人感到最贴心。
站在美化新家园的起点,姚北人迈出了一串坚实的脚印。仅仅半年多,这个村新修水泥路960米,新建和维修厕所4个,新修垃圾池9个,新修下水道1730米,加盖板550米,转运及清理生活垃圾510车……一件又一件,除旧立新,来之不易。
夏日的淮堤边,草木青青,郁郁葱葱。姚北村党支部书记姚国学引领着记者来到一个叫栏栅河的地方,他介绍说这里治理前后大不一样。早先顺着大堤脚形成一个长长的垃圾带,深达七八米,多年来无人过问。而就在这次,姚北村下大决心拿下这个“老大难”,动用了挖掘机,清运垃圾三四百车,并购买了40车黄土对剩余垃圾进行了覆盖。
“城中村”环境卫生的长效机制靠什么?姚北村聘用了两名村民当保洁员,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补助,配备了清运工具,并责成他们将清扫区域向村内的小街小巷延伸,另外又聘了一人专门维护几个公厕的卫生;采用“户集、村收、村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由村部每年拿出2000元与环卫处签订了垃圾处理合同,即农户集中堆放垃圾,保洁员收集清运垃圾,垃圾运往环卫处垃圾处理点,由环卫处统一处理;村干部每天到路面及垃圾点巡查。
“以人为本,生态立村。”方圆约两平方公里的姚北村,一门心思求变。随后的几个月,村里还将操办几桩实事:清理几家占道经营户堆放的杂物;在村内主要道路安装二三十个声控灯;沿街房屋统一粉刷墙壁;沿路见空砌上花池,栽上树木。
恬静秀美的河汊,阡陌交错的田园,是永存心底挥之不去的淮上旧景。姚国学书记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兴奋地说:“那时候,出了家门就看见水塘了,呼吸的全是新鲜空气啊!”
一幅美丽诱人的姚北村改造规划图,仍挂在村部的办公室里。据说,前些年这里来了好几拨开发商,似乎担心赚不到太多的钱,均一走了之了。但是,凭着北依淮水,南傍公园的好地方,姚北人的梦一直延续不绝。
(记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