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民间艺人王春耀发起成立了“淮南市潘集区推剧艺术团”,并租下淮河北路的“聚仙楼”进行固定演出。23名团员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演出至今,无一放弃。他们以推剧为主,泗州戏、鲁剧、京剧等轮番上演,令淮南戏迷们大呼过瘾。
“坚持这么多年,就是想地方戏不能失传!”
7月2日,当记者来到位于淮南市东城大市场北端的聚仙楼时,一眼便望见门口悬挂的小黑板,上面写着清秀隽永的粉笔字:“下午2:30演出:鸳鸯楼”。循着字正腔圆的戏曲演唱声,记者沿着狭窄的楼梯走上正在表演的剧场。
剧场位于三楼,头顶上几个破旧的风扇叽叽呀呀转着,阳光从没有任何阻挡的窗户直射进来,剧场内有些燥热,现场的观众是清一色的老年人,大家正摇着扇子投入地听戏,近三分之二的上座率让记者有些吃惊。室内从前向后有十排座位,每排可坐八或九人,第一排座位紧挨前台,最后一排与倒数第二排间空出约一米长,仅够一人走动。台上的演员认真投入,台下的戏迷如痴如醉。这时,一位约50岁的男子提着开水壶走进剧场,开始给观众斟茶,有些观众笑着给他递烟。一位老戏迷告诉记者,这就是负责人王春耀。
与王春耀的交谈是在剧场下的二楼进行的,不大的房子内摆放着多张床铺,床铺之间仅用柜子隔挡,进门的墙角处堆放着一些生活用品,煤炉,锅碗瓢勺沿着墙壁排开。
当被问及微薄的收入如何维持生存时,王春耀不无感慨地说:“每天收的钱除了付30元场租,每天每个人只能收入5元左右,大家都是自己从家带干粮,什么便宜吃什么。戏迷也没钱,总得有个去处。他们来这里听戏,总比打麻将赌博好。最要紧的是咱地方戏不能失传!或许正是因为对推剧的这种‘痴’、这种‘爱’。团里23人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0多年来,无一人退出。
“图啥?就图个乐,图梨园的情义。”
刚从台上走下的郭长娥,坐在床边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从戏经历。粉墨修饰的脸庞,顾盼神飞的神态很难让人相信,郭长娥今年已经年过60。
郭长娥从13岁便开始进剧团跟着老师学唱戏,因下乡插队停了一段时间以后,30岁后重操旧业,再次进入戏班,30余年间,除却农忙时间回家帮忙,几乎每天都会在这里演出,她在剧中出演过花旦、老旦、彩旦、青衣等多种角色。
“靠唱戏挣来的点钱根本不能维持生活,自己钱不够了会从家里拿,”郭长娥动情地说,“没有办法,自己太爱唱戏了,再说咱们这个班子搭起十几年了,梨园情义不能丢,不想让它散了,就是图个乐。”
据郭长娥介绍,剧团里其他成员也和她一样,大家都是因为爱唱戏,为了梨园情义,又想把这种地方戏剧传承下去,所以才坚持了这么多年。剧团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也48岁,十多年来,不论刮风下雨,每天下午都有一场演出,逢年过节他们便去农村演出。
“聚仙楼演出十几年来,我几乎每天都来看。”
现年67岁的程龙海从十几岁时便开始喜欢上听戏,退休前,每逢休息,便找戏场听戏,过过耳瘾。退休后,当程龙海得知聚仙楼成立了,便成了这里的常客。只要有戏出演,无论刮风下雨,除非家中有急事,不然他是每场必到。看完戏,还总忍不住与其他戏友热烈探讨一番。
据了解,程龙海不仅是个忠实的戏迷,还是个好心的戏迷,尽管剧场内早已不收门票,但程龙海总是坚持给钱,遇到剧场冷清,收益过少的时候,他总会多塞几元。
既然现在广播电视这么发达,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戏迷选择来剧场看戏,而不是选择在家看呢?程龙海告诉记者,在这里现场看戏,比看碟子听广播来得更真切,更过瘾,而且大家一起看更有气氛。
据了解,聚仙楼看戏是不收门票的,大家看着给,2元、3元、5元,你想给多少就给多少,不给也可以。只要爱听戏,就来“乐”一下。
后记:全世界都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在淮南城中的一隅,有这样一群质朴的民间艺人,窝居在狭小的空间里,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传承着、弘扬着以淮南地方戏种推剧以及鲁剧、泗州戏、京剧等为特色的多个剧种。记者从文化部门了解到,今年,中央屡屡出台文化惠民政策,为戏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空间。我们期待着这一处的文化现象,梨园情结不仅是淮南戏剧史上生动的历史一幕,而且会让戏剧艺术后继有人、历久弥香。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