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洁员,他们闪现在记者视野里的可不是在城区的一角,而是在潘集区的村头庄前。
稀奇,真稀奇!保洁员,与其相关的还有垃圾车、垃圾池、保洁工作服,都让乡下人在家门口头一回开了眼界,更让他们体味到了清清爽爽的感觉。
麦子黄了。一条平坦、洁净的水泥道,向田集街道刘圩村的深处延伸。上午10点多,身着橙黄色保洁工作服的村民刘传米,正在垃圾池边拾掇垃圾。手持大扫帚的他,告诉记者说,他已干了两个多月保洁员了。
“这一片的垃圾清理,是你管的吗?”记者凑到跟前,和他聊起天来。
“我和另一个人,分管5个队(即村民小组)的卫生。”说起他的新职业,54岁的老刘打开了话匣子。
“麦收了,光忙着这一头,你不会耽误农忙吧?”
“早8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俺就出来保洁。瞅机会,俺才干家里的活儿。”老刘接着话头说。
“乡村里头一遭有了保洁员,乡亲们对你们的工作满意吗?”
“扫干净后,走路得劲多了。早先嘛,这沟里漂的都是白色塑料袋呢。”老刘还说,“路要赖一点,扫起来就特费劲。干一天,晚上腰酸背疼。”
朴实的刘传米,仅仅是潘集区头批262名乡村保洁员的一员。他们分布在全区首批整治的57个试点村和社区。干惯了农活的庄稼人,今天“上岗”了。
与保洁员有关的新闻,可有一大串呢。记者从区文明办获悉,一个村配备3到5名保洁员,每人每月绩效工资520元,全部纳入区财政预算。去年至今,区财政已投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经费226万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
“有人管事,有人干事。”就是这八个字,已演绎为“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的“潘集经验”,朴素,实在而又有效。而乡村保洁员,已跻身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个耀眼的人。
想当保洁员,并非易事。各乡镇优先照顾贫困户,年龄也以五六十岁居多,还要看你有没有责任心。
在乡村保洁员队伍里,有个靳国良,潘集镇小圩村的五保户。他对乡村保洁这一新行当挺看重的。上午,他忙着上路扫地,收集垃圾,下午他带着蛇皮口袋,手持特别的钳子,进村满地里寻找垃圾。
关友良,潘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说起他呢,早年间还是个“老上访”,曾经到京城上访过。而这回“上岗”后,爱岗敬业劲头足,责任心特别强,尤其是对乡村清洁难点特别较真。
刘传米、靳国良、关友良……在乡村拂动的和风里,他们走过来了。有人说,他们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突破;有人说,他们捎来了一场革命;还有人如此评价,一切才刚刚开始,真正让村容村貌彻底变样,真难啊!
据区新农办负责人披露,麦收之后,潘集区将择时启动第二个1/3村(社区)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到那时,乡村保洁员的队伍会有更新更大的变化。
(记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