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走笔
听听广播,看看电视,或与村前屋后的邻居们唠唠家常,曾是农民农闲生活中的乐事。如今,在我市的很多乡村,农民爱上了体育运动,闲暇时打打篮球或乒乓球,正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新追求。
5月1日,国际劳动节。这天傍晚,大通区上窑镇方楼村农民新村旁的球场上上演了一场篮球对抗赛。参赛队员均是当地的村民,人们称之为“农民NBA”。担当裁判重任的方道康大爷告诉记者,自己是个篮球迷,崇拜姚明,但年龄大了,跑不动了,于是就“滥竽充数”当上了裁判。“篮球场是今年年初建成的,春节期间就派上了用场,村民们在球场上敲起锣鼓、跳起花鼓,开心极了。”该村负责人乐呵呵地说。而这都得益于我市“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据悉,根据省体育局统一安排,我市早在2006年就启动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即在一个行政村兴建1`个标准水泥篮球场,安装1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乒乓球台。篮球场由各项目行政村按照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在篮球场四周,要求向外开辟不少于5米的平整空地,便于群众观看比赛和开展健身操(舞)等其他体育活动。每个工程投资为3万元,资金配套按照国家、省和市、县5:3:2比例配套。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完成了56个行政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但这只占全市573个行政村比例的10%。
“在农民温饱还是问题的时候,体育算是奢侈品;现在经济发展了,不能再让农民当体育的旁观者了。目前,我市农民健身场地覆盖面还比较低,远未能满足全市124万农民参与健身的需求。”市体育局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体育惠民阳光”,我市制订了《淮南市2009-2013年度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意见》,决定从今年起,在省民生工程确定的19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20个行政村,工程资金配备按照1:1:1方式,即市财政配套1万元,市体育局配套1万元,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县(区)各配套1万元,全年总投资60万元,5年共投资300万元,努力实现到2013年全市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目标,即到2013年我市要完成至少260个行政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民体育组织网络和体育骨干队伍,促进当地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开展。
为节约投资,工程建设坚持以改扩建为主,做到与学校、文体站、室外电影放映场等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相结合,以求发挥最大功效;同时早期工程建设选择在人口较多,居住较为集中,建设用地条件有保证,经济条件较好,维护能力强的行政村,以保证项目按期完成。农村文化和体育是有机联系的。在工程建设中,我市从有效整合文化和体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角度出发,从今年起,由市体育局和市文化局共同实施了乡(镇)文化体育站建设工程,以此带动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对已纳入2008年国家计划、市政府已签署责任状的唐山镇、安成镇、史院乡、山王镇,市体育局对每个文体站先行拨付5万元体育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建设体育休闲场所、标准篮球场,安装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基础设施,购置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器械。今年,我市将投资40万元,建设8个乡(镇)的文化体育站。
惠民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全市上下的积极响应。各县区均把工程建设纳入了年终考核内容;各乡镇也把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列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了文明村镇评比范畴。
(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