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是淮南市公安局毛集分局夏集派出所一位年轻的社区民警,他在繁忙的警务工作之余,每周二、四两天还定时为辖区群众义务做法律咨询服务。遇到邻里口角、债务纠纷、婚姻矛盾等大小事情,群众都要向李伟做一番咨询。夏集镇路岗村村民王先胜说:“小李警官很懂法律,也很会讲解法律,俺们都信服他。”
李伟扎实而丰富的法律知识源于毛集公安分局实行的“法律月考”制度。2007年以前,毛集公安分局每年侦办的案件总有多起败诉、错案和行政复议被撤销,整个办案和执法的质量处于全市末位。痛定思痛,2007年新年伊始,分局负责人决心从提高民警法律知识和执法素质入手,实行法律知识月考制度。每月20日为考试日,50岁以下民警人人参考,考题理论结合实际。年终统计成绩除有物质与精神奖惩外,还与个人的提拔、评优、请功等密切关联。如果位列后三名,所有提拔、评优、请功“一票否决”。
李伟告诉记者,过去陷入繁忙警务,常常忽视学习,有时候感觉自己的法律知识甚至赶不上群众。法律知识月考,逼迫自己要系统地学习,现在他的法律法规知识运用起来非常熟练。李伟在去年全分局法律月考总分第二名,结合个人出色的工作,他被评为“淮南市优秀基层民警”,并获市局嘉奖。
其实,毛集公安分局“以考试督学习”的做法,只是淮南市公安局建立学习型公安队伍的一个缩影。建立学习型的公安队伍,以警营文化为助推器,把公安文化建设作为提高队伍素质、激发队伍活力、提升队伍形象的重要抓手,淮南市公安局这几年推行的警营文化所产生的“热效应”,已辐射到公安工作的各个环节。
如今,走进淮南公安系统的任何一处警营,赏心的文化氛围总是扑面而来。在市局机关的每一层楼梯间,都挂着大量的文化作品,全部是民警们自己的作品。仔细欣赏每一幅作品,有励志向上的书法、有大气磅礴的山水画、更有反映公安风采和警民关系的摄影作品。在机关食堂,餐厅四周的墙壁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就餐的民警们可以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抽本自己喜爱的书读一读,这既是学习也是消遣。据了解,现在每个基层队所都建起了类似的阅览室和学习室,民警们可随时随地汲取知识营养。
淮南市公安局宣传处处长沈昌龙告诉记者,近3年多来,市局党委坚持每周一次政治学习和议事制度,坚持每周全警举办主题学习会、读书周等活动,要求大家加强理论修养,加强自我学习。学习会、读书会上,民警们自觉主动地学法、读书、读报,然后通过知识竞赛、法律月考等形式加以巩固。知识不仅大大提升了民警的文化素养,而且也全面提高了民警的执法质量。
文化润警细无声。2005年以来,淮南市公安局有6人获得了研究生学历,306人获得了大学本科、39人获得专科学历。“用环境来对每个民警进行养成教育,打造平台,让民警激活自己的潜力,全面发展。这几年,大家的素质和办事效率有了很快提升!”淮南市公安局局长龚英敏感慨道。
文化已成为淮南公安“强身健体”的“软实力”。2008年,淮南市的刑事发案率全省最低;命案侦破率达97.1%,高于全省3.7个百分点;在最新的省统计局开展的群众安全感调查中,淮南市群众安全感指数、对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分别达到了94.8%、95.7%和94.3%,全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更难得的是,淮南市公安局在全省公安系统唯一保持民警“零”违纪,唯一连续5年保持违反“五条禁令”的“零纪录”。
(孙玉宝)
(转载自5月6日《安徽日报》B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