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午后时分,初冬的暖阳洒向大地。记者来到位于八公山区的新庄孜采煤沉陷区,看到今年7月份刚刚修建好的5公里骑行绿道上,不时有三五成群的骑行队伍。记者随机喊住了三位骑行队员,攀谈后得知,三位老人家住谢家集区,都有70多岁了,骑行也有十几年时间。79岁的沈长荣老人高兴地说,“这么干净、安全的骑行绿道让我们特别享受骑行带来的快乐。我想给这条路点一个大大的赞!”老人家开心的笑容溢于言表。
谁能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房屋开裂、地面沉降、杂草丛生的采煤沉陷区?修复后的新庄孜采煤沉陷区,道路宽敞、环境优美,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是我市以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为抓手,全力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生动缩影。
“以前住这儿,心里总是悬着的。”在杨家地村新建好的公园,记者见到了正在挥拍打乒乓球的郑明长夫妇,他们是采煤沉陷区的老住户,“以前道路泥泞,晚上也没有路灯,什么都看不见,生活特别不方便。现在好了,公园安装了健身器材,还装上了新能源环保路灯,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也越过越舒心,感觉生活更有盼头了。”
淮河能源集团生态修复公司工作人员姜子亮向记者介绍,八公山区新庄孜采煤沉陷区项目于2023年8月开工,今年9月完工验收。项目采取“煤矸石清运+场地平整+土地复垦+道路、水渠修复工程等,并加以节点景观、配套种植、亮化”等综合治理方式,累计修复耕地2385亩,新增耕地约454亩,修复农村生产道路7.6公里,修复农田水系3.6公里,安装邻水护栏466米,安装路灯84套;新建涵洞16处以及亮化工程、停车场工程,昔日破旧的村庄焕发了新的生机,为老百姓们带来了绿色、健康的新生活,也为我市转型发展增添了一道绿色的风景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淮南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城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采煤沉陷形成的地形地貌既是环境问题,也是生态资源。近年来,我市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建则建”的原则,持续推进具有淮南特色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新模式。大力实施生态修复,落实以用促治、以用定治,可有效发挥沉陷区废弃地、坑塘及大范围水域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复垦耕地、建设水域景观,有效增加粮食产出,改善区域小气候,推动耕地保护、生态修复、综合治理落地见效。
“我们将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聚焦主责主业,明确发力重点。严守底线,落实最严耕地保护制度,同步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守护绿水青山。强化引领,推动城乡‘一盘棋'’市域一体化‘,刚性落实’三区三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保障发展,通过要素精准配置、构建’七个一‘联动审批工作机制,用地保障更加有力,服务效力不断提升,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南篇章贡献坚实的自然资源力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同志表示。
(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