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童心 护航成长
——全市检察机关不断深化未成年人综合保护
全市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政治上着眼、在法治上着力,坚守维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初心,在认真做好打击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不断深化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市人民检察院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用法治力量为少年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高质效办案,筑牢司法保护“压舱石”
市检察院将办案监督作为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基本途径,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秉持“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理念,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该严则严、当宽则宽。今年以来,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77人,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168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条件不起诉37人。
强化综合履职,提升保护效能。市检察院坚持“一案多查”“多案联查”,推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深度融合,实现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全方位、多层次保护。强化刑事诉讼监督,以监护监督为重点,强化未成年人民事权益保护。市检察院提起的全省首例涉未成年人滥用处方药公益诉讼案,被评为全省典型案例,并写入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同时,市检察院充分发挥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中的作用,先后构建未成年人强制报告机制类案监督、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治理等模型,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该院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教育体育局调取数据2000余条,着重审查校园周边200米禁设区中是否有酒吧、网吧等场所,推动线索成案2条。市人民检察院“蓝·天使”未成年人检察办案团队被评为全省优秀办案团队,《“蓝·天使”一路生花护朝阳》获评全省检察机关第三批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典型事例,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被最高检确定为在安徽的唯一联系点。
创新机制,激活保护“新引擎”
市检察院启动“护未启程”项目,聘请长期从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学者、社会工作者、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等多名专家担任“护未启程”涉案未成年人救助项目顾问帮教团成员,凝聚社会共建共治合力。针对我市在浙江平湖市务工创业人员超过1万人的实际情况,与浙江省平湖市检察院会签《合作框架协议》,创新建立跨省合作机制,积极探索跨区域未成年人一体化保护工作。
为完善涉案未成年人司法救助和社会救助衔接机制,市检察院与市民政局、市妇联等5家部门联合会签文件,建立一整套以预防宣传、提前干预、困境救助、心理疏导、失足挽救、信息反馈为主要内容的闭环救助机制,为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形成合力。今年以来,共对38名弱势困境儿童发放司法救助金。
市检察院还夯实未检法治文化阵地,配置未成年人情绪疏导室、模拟法庭等硬件设施,形式多样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蓝·天使”检察工作室被评为首批淮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蓝·天使”未成年人保护服务项目获得第三届淮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二等奖。
深耕治理,织密社会“保护网”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薄弱、法治教育资源匮乏的现实困境,市检察院创新设立驻村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站,助力打通未成年人保护的“最后一公里”。以安成镇沿淮村检察工作站为依托,创新开展乡村法治夏令营活动,以沿淮村为中心向廖湾村、王巷村等周边乡村辐射,将精准化的法治教育和自护指导直接送达留守儿童和监护人身边,累计参与2000余人次。工作站覆盖区域连续两年实现未成年人犯罪率与受害率“双零”记录,切实为农村未成年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法治保护屏障。
深化检校共建,共谱法治新篇。全市两级检察机关选派52名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治教育。今年以来开展法治宣讲进校园70余场次,9月1日开学季组织开展“淮检护蕾 百校百庭”青少年巡回模拟法庭活动,推动法律知识入脑入心。
市检察院还联合多部门共同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推动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站,先后为50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利用学校资源成立“妇女儿童心理关爱”工作室,长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组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公益律师团队,今年以来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2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30余人次。
(记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