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以“和”文化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以“和”文化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11/18 8:57:0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大通区上窑镇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搭建多元协商议事载体、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深化“温暖星期一书记接待日”工作法等一系列举措,构建起“收集-协商-落实-反馈”的治理闭环,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搭建多元议事载体,民意表达渠道更畅通

为倾听群众心声、有效回应群众诉求,上窑镇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议事平台。在镇级层面,依托平安法治服务中心,设立“窑和”巾帼调解室,专注化解家庭、邻里纠纷;在村级层面,打造方楼村的“思源议事厅”、外窑村的“小院议事”、上窑社区的“长廊议事”等,成为群众茶余饭后、便捷议事的开放空间。这些议事平台秉持“百姓的事由百姓自己商量着办”的原则,定期围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邻里矛盾纠纷调解等议题,组织群众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将以往基层治理的“独唱”转变为党群联动的“大合唱”。

紧跟数字化步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线上议事空间。该镇通过建立覆盖各社区(村)的“网上警民议事厅”微信群,搭建起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议事平台。居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反馈身边事、提出意见建议,网格员、村干部、相关职能部门在线响应、及时跟进。

线上+线下互补融合的议事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拓宽了民意表达的覆盖面与便捷度,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创新党建引领机制,完善工作机制有章法

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温暖星期一书记接待日”工作法。固定每周一为镇党委书记(或班子成员轮值)在镇信访接待中心公开接待群众来访日,面对面倾听民声、零距离了解民情。

接待过程中,对于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简单诉求,当场交办相关单位或责任人限时解决;对于涉及面广、成因复杂的疑难问题,启动“镇-社区(村)网格”三级联席会议机制,集中会商研判;对特别重大的历史遗留问题或难点堵点问题,实行“一案一包保”,由镇领导牵头成立工作专班,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形成民意落实闭环,民生实事落地更扎实

议事是手段,落实是关键。该镇在广泛搭建议事平台、充分收集民意的基础上,做好议事“后半篇文章”,推动议事成果转化为实际治理效能。

对于群众在各类议事平台上提出的意见建议和反映的问题诉求,镇综治中心统一收集,建立了规范的梳理、分类、转办、反馈流程。由专人负责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逐级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动态更新的“民生问题台账”。按照“急难愁盼”优先的原则,制定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和处置时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注重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的沟通协作,形成镇、村(社区)、网格、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群众代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通过构建多元议事载体、创新党建引领机制、形成民意落实闭环的‘三步法’实践,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实现了‘三个转变’:在民声收集中,从‘被动受理’向‘主动问需'’精准研判‘深化;在问题化解上,从依靠个别部门的’单兵作战‘向整合资源的’协同攻坚‘升级;在民生服务上,则从停留在’纸面清单‘向兑现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账单‘跨越。”上窑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群众从身边一桩桩、一件件实事的解决中,真切感受到了基层治理带来的积极变化,对村和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

(通讯员 方艳 记者 朱庆磊)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