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市委书记领衔督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系列重点提案《关于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的建议》的办理取得实质性成效,提案协商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我市深入推进“综合查一次”执法改革,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聚焦“谁来做”,严格检查主体资格;聚焦“做什么”,印发联查事项清单;聚焦“怎么做”,依托安徽省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和全省行政检查管理系统,强化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检查协同,在企业中引发强烈反响。
“体检表”里见真情
近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科协同计量科等五个科室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全面开展“市监综合一次查”行动。本次检查聚焦企业食品添加剂生产核心环节,同时对计量、知识产权、登记事项等进行了现场检查,通过联查一张表,体现企业的弱项和短板,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为持续深化行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今年以来精准分类,建立科室联查“一本账”,聚焦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监管领域;率先开展试点,灵活监管,推行“一表通查”新模式,根据联查清单,创新设计“一表通查”模板,将多项检查内容融于一张“体检表”;明晰职责,构建监管闭环“一张网”,通过厘清政策法规、执法稽查、信用监管等职责边界,该局实现权责对应、协同高效、环环相扣的监管闭环。
自试点实施以来,该局已联合检查企业25家,参与科室21个,涵盖检查事项24项,发现问题45个。该机制不仅统筹了执法资源、降低了执法成本,还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获得市场主体广泛好评。
“邀约式”执法“把脉开方”
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积极推行“邀约式”执法检查模式,实现从“被动监管”向“主动服务”、从“要你环保”向“我要环保”的双转变。
应安徽豪云科技新材有限公司邀请,该支队八公山大队赴企业开展了一次全面细致的环保指导与执法检查,通过“提前预约、精准对接、一查多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执法队员依据“综合查一次”清单,通过现场勘查、数据调阅、设备检测等多种方式,全面排查了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自动监控系统维护、污染物排放等情况。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不仅精准指出存在的问题,还结合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整改建议。
“邀约式”执法不仅是监管方式的创新,更是执法理念的深化与创新,坚持把服务做在执法前,把提醒放在处罚前,引导企业自觉守法、自我规范,真正实现从“要我守法”到“我要守法”的转变。
“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深入推进“综合查一次”执法改革,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努力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
市司法局梳理公布清单,依法确认公布行政执法主体421个,其中市本级157个、县区级264个,严格落实权责清单制度,全市共梳理检查事项1016项,其中市本级331项、县区级685项。市本级和县区共印发11批“综合查一次”联查事项清单,将1180个具体检查事项整合为336个联查事项,整合率71.53%。
分级分类监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探索以“无感监管”和“无事不扰”为核心的监管,出台《涉企行政检查“双无”监管模式管理办法(试行)》,形成6大类109个小项“无感监管”事项清单,以及52个经营主体“无事不扰”白名单。市粮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消防救援支队等部门建立信用等级或四色预警评价体系,涵盖A类或绿色企业1024家。
推广“无感检查”,税务、林业、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部门,依托大数据、在线监测系统、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做到执法人员可视调度、执法案件网上办理,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
试行“一表通查”,市税务局按照全省统一安排,与其他5个地市共同试点靶向式检查清单,即清单生成、推送、拓展、核查、消除及反馈全链条闭环管理,推动“一表通查”落地。
完善帮扶举措,生态环境、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探索建立《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合规建议书》《信用修复告知书》“三书同达”制度,优化企业合规指导。市政府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印发《淮南市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十条举措》,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
(记者 刘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