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文旅融合惠民生 城市温度暖人心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文旅融合惠民生 城市温度暖人心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10/13 8:51:4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淮南文旅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全市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3.4%,旅游消费增长9.6%,文旅市场呈现“活动出彩、消费升温、市场有序”的生动局面。这份成绩单背后,不仅是文旅产业的突破性发展,更是市委、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活力的集中体现。

统筹谋划,激发文旅新动能。双节期间,我市以“新业态、新消费、新服务”为抓手,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深度融合。寿县古城通过310余场特色活动打造沉浸式体验,获央视《新闻联播》两次报道;焦岗湖影视城以“演艺+互动+影视”焕新升级,收入同比增长近15倍;春申里街区融合楚汉文化、非遗体验与国潮音乐,成为文化消费新地标。这些成果离不开政府的科学布局与精准施策:节前统筹发放百万元文旅消费券,覆盖门票、住宿等多场景;假日期间免费开放1.34万个停车位,组织4800余名志愿者提供暖心服务,彰显了城市管理的温度与效率。

文旅惠民,共创美好新生活。文旅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惠及民生。双节期间,淮南通过惠民政策与优质服务,让市民和游客共享发展成果。消费券核销73.7万元,带动消费2211万元,合作商家酒店入住率达91%;八公山景区推出“铜钱”兑换机制,增强游客参与感;毛集实验区“冰帘洞天”主题嘉年华、凤台县青年歌手大赛等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带动了周边消费增长。夜游经济、乡村旅游、潮流玩法等新业态,让文旅体验更贴近百姓需求,真正实现了“文旅乐民、文旅富民”。

文化赋能,塑造淮南新形象。从寿县古城火把节的金色长龙,到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楚楚动人”曲艺剧场;从世界旅游小姐大赛的时尚风采,到《六姊妹》拍摄地的怀旧打卡……淮南以“文化IP+场景体验”激活城市魅力,让千年古城的厚重历史与现代潮流碰撞出火花。双节期间,央视多次聚焦淮南,不仅提升了城市知名度,更让全国观众感受到淮南的节日浪漫与文化自信。这种活力,正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也为淮南因地制宜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全国全域旅游先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双向奔赴,构筑发展新格局。城市与大学,始终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就在双节文旅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安徽理工大学迎来了建校80周年华诞,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与创新动能。在校地合作方面,双方签订了总额3.4亿元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协议,并与多所知名高校深化合作,这正是淮南推动产学研融合、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高校的智力资源与城市的产业需求“双向奔赴”,共同为淮南打造“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的目标注入强劲动力。

双节虽已落幕,但淮南的精彩仍在延续。文旅的“出圈”、消费的“升温”、校地的“同心”,共同绘就了一幅城市温度与民生幸福的生动画卷。当寿县古城的千年烟火与安徽理工大学的新时代梦想交相辉映,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与未来潜力。站在新的起点,淮南正以文化赋能民生、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开放拥抱未来,让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张昌涛)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