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谢家集区,有这样一群人,她们穿梭于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用女性的细腻和柔情化解了邻里间的“千千结”。她们就是谢家集区人民法院“谢大姐”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们。近日,该工作室在安徽省妇联组织的省级“皖家平安”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评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54个获此殊荣的调解室之一,也是我市法院系统的优秀代表。这不仅是对其调解成绩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其在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中所作出贡献的认可。
解民忧,直面痛点回应期待
2018年,谢家集区人民法院开始集中管辖田家庵区、谢家集区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数据显示,此类案件占全市基层法院婚姻家庭纠纷总量近40%,占该院同期民事纠纷的30%,成为民事审判工作的“重头戏”。这些纠纷看似多是离婚、抚养权归属、彩礼返还等传统类型,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涌现新难题:城市化进程中拆迁补偿引发的家庭财产分割争议、跨境婚姻里的子女抚养纠纷、老龄化社会下多子女家庭的赡养责任划分……每一起纠纷背后,都牵动着家庭的和谐与群众的福祉,如何在依法裁判的同时维护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权益,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成为谢家集区人民法院亟待破解的课题。
为回应群众期盼,破解解纷难题,谢家集区人民法院于2019年率先聘请辖区内有丰富基层调解经验的妇女干部担任特邀调解员,设立专门调解室处理家事纠纷。由于调解员们总能以耐心、细心和热心化解矛盾,群众亲切地称她们为“谢大姐”——既因来自谢家集区人民法院,更因这份“大姐式”的温暖让人安心。该院顺势而为,正式成立“谢大姐”调解工作室,并在区妇联的协同下,吸纳退休法官、社区书记等力量加入,形成一支年龄梯队合理、专业背景互补的调解队伍。“谢大姐”调解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共受理矛盾纠纷案件5300余件,其中婚姻家事类案件3072件,成功调解1994件,调解成功率为64.91%,在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基层矛盾调解的“第一道防线”,有效填补了家事纠纷前端化解的空白。
赋新能,以文为脉定分止争
谢家集区是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安息之地,这位以辩才化解诸侯纷争、维护社会稳定的先贤,为“谢大姐”调解工作室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基因。“谢大姐”们深知,婚姻家庭纠纷往往“法中有情、情中有理”,单纯依靠法律条文难以真正解开当事人的心结,于是她们深耕本土文化,将传统智慧与现代调解理念相结合,创新打造出“望闻问切”四步工作法,让调解既有“法理力度”,更有“文化温度”。 (下转四版)
“望”是察言观色,通过观察当事人的神态举止,捕捉情绪波动,初步判断矛盾症结;“闻”是耐心倾听,不偏听偏信,让双方充分诉说委屈与诉求,全面掌握纠纷来龙去脉;“问”是精准破题,针对矛盾关键节点提问,引导当事人聚焦核心问题,避免纠纷扩大化;“切”是对症施策,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不仅如此,工作室还精心打造“家文化”调解空间,布设家风馆,馆内陈列着优良家风故事、传统婚嫁习俗图景与彩礼纠纷化解案例,让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接受“浸润式”家风教育,让更多纠纷实现了进门一杯茶、坐下就说事、出门有结果。
育新人,薪火相传落地生根
“调解不是快刀斩乱麻,要学老淮南人做酱豆,得经得住晾晒发酵,时间到了自然香。”这是“谢大姐”对前来参加跟班学习年轻调解员的叮嘱。为让“谢大姐”的调解经验与文化理念持续发挥作用,扩大解纷覆盖面,工作室在区委政法委、区妇联的支持下,创新实行“谢大姐”调解员跟班学习制度,构建调解师徒制,为基层培育更多解纷“行家里手”。
“以前调解矛盾,总怕因为不懂法说不到点子上,现在心里有底多了!”谈及参与“谢大姐”调解员跟班学习的收获,谢家集街道湖西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娜娜深有感触。作为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的“一线力量”,李娜娜平日里总把居民的烦心事放在心上,可每当遇到涉及法律条款的复杂纠纷,“专业知识不足”的短板总会让她有些力不从心。转机始于为期两周的“谢大姐”调解员跟班学习。在一起因长期分居、沟通缺失引发的离婚纠纷中,“谢大姐”张玉华的言传身教,让她敏锐发现:这对夫妻间并无根本性矛盾,沟通缺位才是问题的核心,便通过耐心倾听与换位思考的劝导,用温暖的话语融化了两人心中的坚冰,让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重归于好。如今的她调解更有底气,也成了居民眼中能解烦心事的贴心人。
如今,“谢大姐”调解工作室不仅是省级“皖家平安”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更成为谢家集区法院参与基层治理的闪亮名片。站在新的起点,谢家集区法院将持续擦亮“谢大姐”这一和事金招牌,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淮南大地焕发更强生机,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法治力量”。
(通讯员 汪秀杉 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