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创新引擎 汇聚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作
科技之光熠熠生辉,创新之力澎湃不息。
今年以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点、线、面、体”为脉络,系统化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在平台建设、人才培育、成果转化和产业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聚焦“点”上突破,夯实创新基础根基
以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高端人才为关键“支点”,我市精准施策,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今年以来,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用房已建成,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正式启动,获国家“两重”建设项目支持资金4954万元。安徽省先进煤基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节点验收考核完毕,获省资金支持600万元。安徽大学寿县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安徽(新桥)分中心、“工大智谷”淮南分中心科创服务平台签约落地。
今年,我市新认定省企业研发中心9家,新认定省科普基地4家,高质量开展2025年度“双创之星”、“科技副总”验收评审工作。安徽高等研究院校企联合人才培育和科研攻关项目获教育部批复,淮南市获批15项。
强化“线”上协同,畅通成果转化链条
以服务企业和促进转化为“主线”,我市串珠成链,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围绕企业创新需求,精准为企业服务,兑现140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奖补资金,分三批次开展高企申报工作。1—7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4.2%。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总数达799家。截至8月底,我市吸纳技术合同146亿元,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76.6亿元,全省排名第5、第7位。
我市积极参加科交会,设置100平方米淮南馆,征集技术需求84项,展览展示成果88项,签约项目24项,签约金额28.95亿元。市科技局组织开展了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我市3家企业晋级国赛,进一步畅通创新成果转化通道。
拓展“面”上覆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主“面”,我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聚焦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链为主线,推动创新资源高效聚合,深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1—7月,全市人工智能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4.7%,增幅居全省第4位。省人工智能平台总项目数7个,投资额40.76亿元,同比增长108.17%,增幅居全省第2位。
中感—特码斯派克自主研发的智能清仓机器人入选全国矿山安全装备十大标杆案例。九曜智能“工业重载纸卷全栈式AI无人搬运系统”项目获得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淮南赛初创组一等奖。出台《淮南市“人工智能+”产业2025年工作方案》,积极推进淮南经开区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和亿德、九曜智能等企业建成投产,进一步壮大我市科技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构建“体”上融通,优化全域创新生态
从创新“体系”全局出发,我市着力优化要素保障与生态环境。2023年度全市R&D经费27.8亿元,较同期增加3.7亿元,增长15.35%。R&D经费投入强度1.74%,较同期提高0.18个百分点。安徽理工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赋权32项成果估值571万元,3项成果正在转化中,赋权并落地2家企业。
全力推动“安理智谷”建设,印发《“安理智谷”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组织召开“安理智谷”市校共建领导小组会议和“安理智谷”项目决策委员会议,兑现2024年度“安理智谷”政策资金。今年以来,大学科技园入孵企业新增16家,总数达86家,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共同体正在形成。
下一步,市科技局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加快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赋能。市委科技委统筹协调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高水平编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持续推进“安理智谷”功能区建设,发挥华东理工大学淮南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作用,推进更多长三角高校科技成果在淮转化落地。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原创成果与产业链精准衔接。聚焦人工智能+工业制造、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行业深度赋能,推动智慧矿山机器人等项目建设,创设高价值场景创新项目。积极营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通过加速成果转化、推进产业融合、做好创新引领等一系列举措,为加快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
(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