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弘湖社区志愿者张兴步履匆匆地赶往李大爷家。只因为老人微信运动步数骤降,打破了往日的规律。这份关切并非偶然,而是一场精心编织的“步约”守护。我市“步约而同”志愿服务,正将老人日常的行走步数,悄然转化为照护独居长者安全的数字预警链。
在智慧养老的探索中,淮南实践的可贵之处在于精准破题、温情解题。面对社区长者智能手机普及率较高的特点,市委社会工作部敏锐捕捉“微信步数”这一日常数据,将其打造为监测老人安全的“晴雨表”,没有复杂的设备投入,却巧妙地将科技融入生活场景。
“步约”模式的深意,在于它构建了多元协同的守护共同体。市委社会工作部统筹布局,在全市100个社区村试点中,不仅组建了500余支以党员为骨干的“步约”志愿服务队,更将网格员明确为掌握老人安全信息的“第一责任人”。双队伍协同发力,职责清晰:志愿者是敏锐的“前哨”,网格员则是高效的“枢纽”。而1.3万名老人自愿加入的背后,离不开社区深入细致的摸排与对老人意愿的充分尊重。从志愿者到网格员,从党员干部到热心群众,各方力量在制度框架下有序集结,共同托举起一张牢固的守护之网。
“步约”模式的生命力,离不开长效机制的精巧设计。为保障志愿服务的持续动力,我市创新推出积分激励机制,服务老人事项被赋予更高权重,积分可兑换生活服务。累计3.7万分的积分总量,是志愿者热忱的量化见证,更是“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温暖回响。同时,“应急响应”“日常帮扶”等机制的建立,与全市“睦邻一家亲”行动紧密融合,使“步约”服务链不断延伸:送餐送药、健康关怀……养老服务在基层社区实现了全链条的温暖闭环。
这种融合科技智慧与人文关怀的“步约”探索,正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古老箴言的生动现代诠释。它以最朴素的步数监测为支点,撬动了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情。当老人的脚步与志愿者的关切在数据中“约而同频”,一份沉甸甸的晚年安全感,便在这座城市悄然生根发芽。
(张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