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品节气之美,悟生命之道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品节气之美,悟生命之道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2/19 9:43:3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品节气之美,悟生命之道
——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能够引领我们穿越时空,触摸古老智慧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由徐立京著、徐冬冬绘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中国人的诗意生命美学》便是这样一部佳作,它带领读者在节气的流转中,探寻传统智慧的熠熠光辉,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初读此书,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对二十四节气细致入微的描述。作者巧妙地将每个节气的气候特点、动植物变化以及传统习俗串联起来,让这些古老的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生动鲜活的生活图景。雨水节气,“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描绘出大地在春雨滋润下逐渐苏醒的景象,水獭开始捕鱼,大雁北归,草木也在悄然孕育新的生机。这种对自然现象的敏锐捕捉,不仅展现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深刻洞察,也让我们在阅读中重新建立起与自然的连接。在现代社会,人们大多生活在高楼大厦之间,忙碌于工作与生活的琐碎,很少有机会去关注自然的变化。而这本书提醒着我们,自然从未远离,它以节气为线索,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书中对节气文化内涵的挖掘,更是让人受益匪浅。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比如,秋分,昼夜平分,阴阳相半,它所传达的是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理念。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追求这种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节气背后的哲学思想,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它教导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天时,就像在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遵循生命的节奏,才能收获成功与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节气与农耕文明的紧密关联有着深刻阐述。农耕活动严格遵循节气的更替,立春阳气回升,是翻耕土地、准备春播的好时机;芒种时节,有“芒”的作物应收,谷黍类作物当种,农民们抢抓农时,在田间地头忙碌。节气就像农耕的指挥棒,指导着人们何时劳作、何时休憩,让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农作物茁壮成长。这种与农耕紧密相连的节气文化,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尊重与巧妙运用,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农耕智慧。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节气与传统习俗的紧密联系。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比如,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不仅是为了抵御寒冬,更是蕴含着对家庭团聚的美好期许。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习俗的形式有所改变,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意义,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美学角度来看,这本书也独具魅力。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节气中的诗意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无论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朦胧,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这种诗意的表达,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更能够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中国人的诗意生命美学》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书籍。它让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审视自然、生命和传统文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丰富的节气知识,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古老的节气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传统智慧宝库的大门,让我们在节气的流转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传统智慧的熠熠光辉。让我们走近这本书,开启一场与传统智慧的美好邂逅。

(聂难)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