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寿县,古称寿州,去年春天建了座新雕塑。
故乡是淮河岸边一颗闪亮的明珠,也是美丽而悠久的历史古都。古诗云:“寿州山巍峨,风景绝世佳。古树参天立,翠竹拂云摩。”故乡的山山水水总令我魂牵梦绕。
去年夏初,在省城寄居了两个多月的我,才得以回到故乡。渐近故乡时,小城的建筑楼群、纵横的道路掩映在赤橙青绿的树木中。当我行至游客中心时,抬眼一望,不禁惊诧起来,前方不远处,一尊红色火炬似的雕塑,高高地耸立在道口,隔着车窗往外看,内心万分激动。
第二天清早,我健步来到这座雕塑前,仔仔细细观赏起来。它占地约三亩,高近三十米,雕塑的上部是一盘旋向上舞动的党旗造型,像一盏炽烈燃烧的火炬,下部是圆柱体,直径约十米。围绕柱体雕刻着寿县的革命史和地方文化。依次是瓦埠怒潮篇,刻记了安徽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特支成立后,发动领导各地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动;抗战团结进步篇,记述了寿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道,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族救亡运动;再立新功篇,反映解放了寿县人民耕天耘地,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再次是文化篇,记载了寿县楚风汉韵悠久而深厚的历史。
感谢这座雕塑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它更增添了我对家乡的热爱和希望。
小城,留给我的不再是古城墙、城楼、青石板的底色,悠久而沧桑的古都,有了这尊雕塑,好像变得年轻起来,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氛围也越发浓烈。
寿县,这个饱受战争创伤的军事要地,新中国成立后,又连年遭受自然灾害的鱼米之乡,历经七十多年的建设奋斗,终于迎来了厚积薄发,而此时,更需要全县人民继续发扬先烈的奉献精神,秉持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工作态度,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推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我想这就是创建这座雕塑的含义吧。
或许,雕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标识。城市的规模大小不同,功能不同,特色也就不同,而最能代表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莫过于那引人注目的雕像。
曾记得,家乡小城过去每在一个特殊时期,便会建一座雕塑。寿县位于淮河中游,古往今来非涝即旱,为根治自然灾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老汽车站的门前通往官亭街的路口,建了座楚相孙叔敖的雕像,以此鼓励南来北往的人们发扬古人的治水精神,根除灾害,齐心协力建设家园。上世纪末,全县掀起了宣传古城文化热潮,人们便在明珠大道与寿六路交汇口,建了座“金字型”雕塑,塔尖上按东南西北分别写着四个城门的名称,既方便了人们交通,又形象地宣传了古城。近十多年来,文旅热潮方兴未艾,古为今用,楚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为弘扬春申君黄歇那种包容、开拓、创新的精神,人们在新城区建立了春申广场,并在广场中央建了座春申君雕像。当你从广场经过,就会看到春申君黄歇乘着马车为国家事业奔波忙碌的情形,令人感佩不已。
雕塑是一座城的文化名片。当你到了一个城市,摩天的高楼、宽阔的大街、川流不息的车辆,也许都不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当你偶尔看到那个城市的一尊奇异的雕塑,便久久难以忘记。因为那雕塑好像只属于这个城市,或者说是这个城市的象征。改革开放以来,淮南市城区变化日新月异,我经常往来于谢寿之间,每每路过那座名曰《开拓者》的煤矿工人雕像时,都会深情地看一下,那是1984年建的,在那矗立了四十余年,市区很多建筑物被拆除,而那座雕塑却屹立如初,因为它是记录淮南工业化城市的象征。
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无论世事怎变迁,人们依然会陪伴它守护它。寿县的今天,不再像过去那样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但孙叔敖的雕像依然耸立在古城,面对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与人们一起分享着美好的生活。
现在,有了这座新的雕塑后,人们常常在雕像前打卡留念,举办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相信它也会久久地矗立在那里,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雕塑是他们共同记忆的载体,是他们情感共鸣的桥梁,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和归属感,成为他们心中的一座座丰碑,引领并鼓励着人们勇往直前,走向更美好灿烂的明天。
(时本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