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烈王与韩王化敌为友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晋为诸侯时,韩国建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疆域主要包括今山西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地区。韩国灭郑后,迁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疆域拓展至河南省中部。
韩国介于魏、秦、楚等强邻之间,属于四战之地,最初的国策是联魏、赵,抗秦、楚。《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的“鲁阳挥戈”故事,“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之,日为之反三舍”。鲁阳公与楚悼王同时,故事说明楚、韩关系在战国前期极为紧张。公元前270年,秦国开始实行“远交近攻”,韩国从此倒了血霉,成为秦国的首要打击对象,韩、楚关系相对改善。
楚考烈王即位时,韩桓惠王在位已经10年。根据《史记·韩世家》记载,桓惠王在位期间,除曾“伐燕”外,其余全部是丧师失地于秦的记录,如“秦拔我陉”“秦击我于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秦拔我阳城、负黍”“秦拔我城皋、荥阳”“秦悉拔我上党”“秦拔我十三城”等等。
韩“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后,发生了秦赵长平之战与秦围赵都邯郸的连续事件。楚、魏、赵联军大破秦军,解围邯郸,秦军损失惨重,韩国参与了后续军事行动,顺势将降赵后又被秦取的上党郡收复。这是楚、韩之间一次成功的间接合作,从此楚考烈王与韩桓惠王化敌为友,共同结盟,抵抗强秦。
公元前256年,“秦拔我阳城、负黍”时,诸侯再次组织合纵攻秦。依《周本纪》《秦本纪》,牵头者是西周君;依《东周列国志》,牵头者是考烈王。根据当时东周王室与各国诸侯的实力与影响,后者的说法更接近历史真实。这是楚、韩之间的第二次军事合作,合纵无果而终,还连带东周亡国。
秦灭东周后,韩国“恐秦”心理加剧,很虔诚地将秦国尊为天下共主。公元前254年,“韩(桓惠)王入朝”秦昭王,自认藩属。3年后,秦昭王薨逝,诸侯吊丧,楚国使节是春申君黄歇,列国中唯有“韩(桓惠)王衰绖入吊祠”。
虽如此,秦国仍未放过韩国,先派王龁复夺韩之上党并设置太原郡,又使蒙骜攻韩,连取13城。韩国无奈,只得重新与诸侯合纵。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燕合纵以伐秦,楚王为纵长,春申君用事”,这是楚考烈王即位之后与韩国之间的第三次军事合作。此次合纵失败后,楚国迁都寿春。两年后,韩桓惠王去世,韩王安继位。又过一年,楚考烈王去世,韩王安与考烈王只有一年交集,双方没有实质性来往。
也就在这一年,秦王嬴政亲政,从此韩国进入弥留状态,只能以不断割地来换取苟延残喘。韩国公子韩非数次上书,希望韩王修明法度,励精图治,但不为韩王安所用。他的著作传人秦国,嬴政反而成为韩非的“粉丝”。嬴政说,“假如我有幸能够见到此人,并且和他游玩一次,那我就死而无憾了”。
公元前233年,秦“攻韩,韩急”,韩王安“使韩非使秦”,意图利用嬴政对韩非的崇拜,劝说嬴政停止攻韩。韩非劝嬴政先伐赵而缓伐韩,“秦王悦之”,但却遭到丞相李斯的阻挠。李斯忌妒并迫害韩非,迫使韩非于狱中自杀。随之韩国陷入灭顶,公元前231年,韩国将残存的“太行之南、大河以北”的南阳地献秦,秦以内史腾为南阳郡代理郡守。公元前230年,嬴政派内史腾攻韩,虏韩王安,韩国在关东六国中率先灭亡,秦以其地置颍川郡。同年,秦攻取楚国故都陈郢,并将韩王安囚押其地。
公元前226年,韩国故都新郑的旧贵族发动叛乱,陈郢的楚国旧贵族与韩王安与之遥相呼应。嬴政镇压了叛乱并将韩王安处死,并以昌平君为陈郢的最高军政长官,负责安抚留居当地的楚国遗民,这是末代韩王与末代楚王在楚国故都的零距离交集。昌平君是楚考烈王为质于秦时娶秦国公主所生,在秦国一直受到重用,后来被楚将项燕策反,并被拥立为末代楚王。
考烈王与魏王的爱恨情仇
楚国与魏国的关系有着一段由恨转爱、再由爱生恨的完整过程。战国初期,魏国国势强劲,西压秦国,南败楚国,是七雄中的一等强国,疆土最盛时据有今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北部,西至今陕西省东部,东部占有今河北省极东南和山东省极西地域。国都原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大梁原属郑国,郑国衰落后被楚国攻取,于是楚国就与魏国接壤。魏武侯从楚国夺取大梁,后来成为魏国都城。从大梁的归属变迁来检视两国关系,想让楚国不恨魏国很难,因此楚与秦长期联姻,共同抑制魏国。
楚怀王和顷襄王时,在合纵与连横之间摇摆不定,因此不断遭受秦国的军事打击。考烈王即位初期继续亲秦。公元前257年,为破解邯郸之围,通过平原君穿针引线,春申君在“毛遂自荐”后受考烈王委派,率领楚师出兵救赵。与此同时,魏信陵君“窃符救赵”,于是楚、魏互生“爱意”,双方开始了实质性的军事合作。
秦灭东周、楚灭鲁国之后,魏安僖王不愿等闲视之,于是将目标盯住卫国。卫国原为西周大国,春秋时入列十二诸侯,战国时沦为小国,国君称号一贬再贬,先由公贬侯,再由侯贬君。战国后期,卫国都城迁至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国土仅剩濮阳一地,四周都被魏国围裹。即便如此卫国还算一方诸侯,列雄盟会,卫君像跟班一样列于队尾。公元前254年,魏国出兵,迫使卫国沦为魏国附庸。
公元前247年,秦蒙骜伐魏,魏师败绩,连丢数城。安僖王重新启用信陵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五国之师中,楚国不可或缺。
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与信陵君同时去世,景愍王继位。次年,秦将蒙骜再度大举攻魏,连取今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20余城,秦以新占领区域设置东郡。这样秦国就与齐国直接接壤,关东诸国合纵路线被拦腰截断,魏、韩两国的生存空间遭到严重挤压,随时面临亡国之虞,魏景愍王忧心忡忡。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发起五国合纵攻秦,魏景愍王积极响应,“楚王为纵长,春申君用事”。联军初期进展顺利,攻至距离秦都咸阳只有50多公里的蕞邑(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奈何秦统一六国已成大势,合纵联军还是功亏一篑,最终又以败绩结束了关东诸侯的最后一次合纵行动。诸侯战败后,秦王政将卫国都城濮阳作为东郡郡治,并将卫君强行迁至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卫国从此由魏国附庸改为秦国附庸。后来卫国存活到秦朝建立,直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才将卫君姬角废为庶人,断绝卫国祭祀。
此次合纵失败后,秦国对魏国追索战争赔偿,魏国要将许(今河南省许昌市)和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割让秦国。这样,秦楚边境距离楚都陈郢只有“百六十里”,陈郢随时面临战争威胁,于是有了楚国迁都寿春之举。此后秦对魏国继续实施重点打击,先“拔我汲(今河南省卫辉市)”,继“拔我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蒲阳(今长垣县境内)、衍(今河南省郑州市北)”。
魏国在西方失地于秦,乃决定在南方夺地于楚,以拓展生存空间。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与春申君相继离世,魏景愍王乃与楚国翻脸。谢家集区李三孤堆楚幽王陵出土的楚王熊悍鼎铭文记载了楚、魏之间的一场战争:公元前235年,秦攻赵后,命大将辛梧率四郡兵马,联合魏国,进攻楚国,结果兵败而退,楚将战场缴获的青铜兵器熔化后铸造成鼎,以彰其功。楚王熊悍鼎出土两件,现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查证史书,亦有同样记载。此战表示魏国对楚政策的转向,将残存国力无谓消耗在对楚战争中。公元前228年,魏景愍王卒,魏王假继位。3年后,秦军水灌大梁,虏魏王假,魏国灭亡。
周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