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论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一)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论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一)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12/26 10:57:1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摘要]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完整、科学记载,出自《淮南子·天文训》。它的科学依据,是根据北斗斗柄、月亮、太阳、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十二音律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研制出来的永恒的历法,它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结晶。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阴阳合历。纪年(四维),365 度(日);纪月,十二律主十二月(夏历);纪节气15天(15.2天),全年整数365天/366天;纪日,五音、十二律六十甲子循环(60日);计时,昼夜、朝昏16时;阴历、阳历协调,十九年七闰;一纪,三终;二十四节气纪年法计时起点,在“朔旦冬至”子时;七十二候。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同阳历、阴历、干支纪年、夏历(也称农历)等相比照,优势互补,长期共存。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年、月、日、时、纪,“朔旦冬至”,十九年七闰,2164年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完整、科学记载,出自《淮南子·天文训》,至今已经2164年。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淮南王刘安和八公等的伟大发明创造。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名录。

淮南王刘安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把《淮南子》献给朝廷。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二十四节气纪年法被编入太初历,至今已经通行2129年。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计时起点:“朔旦冬至”

“冬至”,这是《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计时起始。二千多年的传世和出土文献,提供了详细的科学依据。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中的第一个标志性节气。在古六历(《汉书·律历志上》:“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之一的夏历(也称农历)中,“冬至”列入十一月中。根据太阳历(阳历)即公历的规定,在每年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o,冬至点开始。

从《淮南子·天文训》到《史记·历书》《汉书·律历志》《后汉书·律历志》《旧唐书·历志》……《清史稿·时宪志》,历代正史、天文、历法、数学、音律等著作,都沿袭着这个科学的规定,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第一节气。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阴阳合历。确定第一节气“冬至”的核心,就是准确测定太阳和月亮的“朔旦冬至”。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刻,太阳和月亮的黄经正好相等。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

太初元年(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于明堂,诸神受纪。

这里说,汉武帝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太阳和月亮合朔,节令就是冬至,汉朝改创历法,实行太初历,在明堂里宣布,并且遍告诸神,尊用夏正(夏历以一月为正月)。这就说明,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中的其它23个节气,没有一个具备“朔旦”即合朔计时的条件,所以第一的位子,必须要让“冬至”来担任。

《史记·律书》中记载:

《历术甲子篇》:“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索隐]:“以建子为正,故以夜半为‘朔’;其‘至’与‘朔’同日,故云‘夜半朔旦冬至’。”

司马迁制定的历法中说,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岁名叫“焉逢摄提格”,月名叫“毕聚”,日逢甲子,夜半太阳、月亮合朔的时刻,就是冬至。这时,冬至点处在“正北”方,也就是《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地支“子”位,“太初历”正式开始运行。

东汉班固的《汉书·律历志上》中,也有“朔旦冬至”的记载:

元封七年(前104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岁,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太岁在子,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

宋祁曰:“建星在斗后十三度,在牵牛前十一度,当云在斗、牛之间。”

这里是说,汉武帝元封七年的国家大事,就是改历,把年号改名叫“太初”。改历要符合九个条件:元封七年(即太初元年)、仲冬、夏历十一月、甲子、冬至、日月合朔、建星、太岁、子位。“建星”的方位是:斗后13度,牵牛前11度,这是当时日、月在二十八宿交会的位置。

《汉书·律历志上》记载:

“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孟康曰:“谓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时,七曜皆汇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也。”

太初历纪年法“冬至”计时之始,天呈吉兆,日、月合璧,五星连珠,交汇于斗宿、牵牛宿之间。

从《史记》《汉书》中的记载可以知道,汉武帝之时,太史令司马迁、大中大夫公孙卿、历法家壶遂;星历专家大典星射姓、“治历”专家邓平、“方士”唐都、民间历法学者落下闳等二十多人,经过六年多的研究,放弃了秦、汉以来沿袭117年的颛顼历(即秦历,以夏历“十月为正”),实行更加精准的“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并且首次把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纳入到西汉官方历法体系之中,而且确立“冬至”为第一节气。这个规定,传承至今,已经2128年。

《汉书·律历志下》中记载:“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于夏为十一月,商为十二月,周为正月。”这里特别指出,“冬至”之时,夏、商、周三代的历法,所安排的时间是不同的。“冬至”夏历定在十一月,而商历在夏历十二月,周历在夏历正月,秦历在夏历十月。

清代学者朱右曾撰《逸周书集训校释》中说:“造历必始于‘冬至’,以正气朔,故曰‘日月权舆’。”

中国天文、数学名著《周髀算经》,在“二十四节气”一节中,按照“冬至”往下依次排列的顺序,其中“冬至”日影的长度是:“冬至晷(ɡuǐ)长丈三尺五寸。”这应该是当时的测定,“冬至”日影最长,竟有1.35丈。

后晋刘昫等撰写的《旧唐书·历志二》中记载:“中气,冬至。律名,黄钟。日中影,一丈二尺七寸五分。”

南朝宋代范晔编撰的《后汉书·律历下》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从“冬至”开始,按照夏历月份、二十八宿度数排列,并列出“晷景”长度和“漏刻”时间:“天正十一月,冬至。”“冬至,日所在,斗二十一度,八分退二。晷景,丈三尺。昼漏刻,四十五。夜漏刻,五十五。”

《周礼注疏》中说:“十一月,大雪节,冬至中。”“冬至昼则日见之漏四十刻,夜则六十刻。”也就是说,夏历把大雪、冬至安排在十一月。白天、黑夜的时间长度,分别是40刻、60刻。每“刻”相当于今天的15分钟。

《清史稿》四八《时宪志四》:“求节气时刻。日躔(chán)初宫,丑,星纪,初度为冬至。”《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清史馆馆长赵尔巽主编的清朝296年的历史典籍,其天象是当时的实测记录。意思是,太阳运行的轨迹,在黄道十二宫的“初宫”位置,十二辰的“丑”位,十二次的“星纪”,“初度”就是“冬至”之时。

“冬至”,《吕氏春秋·音律》又叫“日短至”。东汉高诱注中说:“冬至日,日极短,故曰日短至。”而《淮南子·天文训》中则是第一次命名为“冬至”。《史记·律书》中采用了《淮南子》的观点:“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气”,指阴气、阳气。“阳气”,始于“冬至”,盛于夏至。“阴气”,始于夏至,盛于冬至。

“冬至”,《尚书·尧典》中叫“日短”:“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日短”,指冬至之日,白天最短,日影最长。昴,西方白虎七星的第四宿。仲冬,冬季的第二个月,就是夏历(也叫农历)的十一月,包括大雪(十一月节)、冬至(十一月中)二个节气。《尧典》的意思是说,(冬至)白天时间最短,西方白虎七宿的昴星日落时出现在正南方,根据这些天象,来确定仲冬的时节。

“冬至”“至”,《淮南子》中为什么这样命名?元代吴澄编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尸子》卷下中说:“北方为冬。冬,终也。”这里说,“冬”的方位指向北方,阳气终结。冬、终,古人用声训的办法,解释为什么取名叫作“冬”。

明代高廉撰《遵生八笺》卷六引《孝经纬》中也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阴极而阳始至。”

清代李光地等编撰的《御定月令辑要》中,详细进行解读:“《孝经说》:斗指子为冬至。‘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是日行南至。”

古代传世文献,对“至”和“冬至”的解释,准确而完整。

由此可知,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科学规定,是从“冬至”开始的。它是按照北斗斗柄的运行、十二音律的规定、太阳和月亮运行“朔旦”在“冬至”交会、二十八宿的位置和度数、圭表的测量、天文仪器的观测等,全部的“推步”的数据计算,都是以“冬至”为起点。

现代天文学认为,冬至的时候,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之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白昼时间逐渐变长。宋代张君房编写的《云笈七签》卷一百中说:“十一月律为黄钟,谓冬至一阳生,万物之始也。”也就是说,冬至虽然阴气最盛,但是阳气已经产生了。

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冷高压空气控制,北方寒潮南下,秦岭——淮河一线的北方地区,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冬至是数“九”的开始。

陈广忠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