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战国时期的瑰宝:蟠虺纹兽耳铜方壶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战国时期的瑰宝:蟠虺纹兽耳铜方壶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11/28 7:38:3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步入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大门,仿佛踏入了时间的长廊,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和瓦当无一不在述说着楚国曾经的荣耀与辉煌,其中两件蟠虺纹兽耳铜方壶做工之精美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上世纪80年代,在寿县寿春镇花园史家圩的一条小河边,人们每天来来回回踩着河边淤泥中的一块块石头过河,此时,谁也没有想到天天被踩在脚下的石头可能会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一天晌午,两个小兄弟在旁边的淤泥里掏黄鳝时,无意中将那块垫脚的“石头”拽了出来,在河边清洗后,发现这竟然是两件一模一样的青铜器,俩人欣喜若狂,赶紧把宝贝抱回家给老母亲报喜。80岁的老母亲见多识广,当场就让俩人报官并上交给了当地政府。为了奖励兄弟俩上交文物,当地政府奖励俩人每人一辆自行车,并为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后经专家鉴定,这两件为一级文物,是属于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这两件青铜器就是蟠虺纹兽耳铜方壶,作用是窖藏酒,可惜的是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它们的盖子。两件铜方壶大小形状一模一样,器形上方下圆,通高69厘米,腹围94.2厘米,口宽18.5厘米,底宽23.5厘米。口为方型,直长颈向下内束成颈,腹部鼓起,底内收稳稳坐立在方形底座上。颈部两侧各有一对兽形耳,似向前爬行,前足踏在饰有云纹的圆环内,兽首向外似回首状,兽尾高高扬起,兽身和四足则分别饰有鳞状和毛纹的纹路,壶身则装饰着蟠虺纹、凸弦纹和“十”字形凸棱纹,细节之处尽显古代工匠的独具匠心。在这两件铜方壶上,细心的人们可能会发现其中一件壶上的兽首为土黄色,这是当年在泥中被长期踩踏所致。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可能会问什么是蟠虺纹?有什么独特之处?蟠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图腾式纹样,以蟠曲的小蛇状为单元,组合成相互缠绕、呈网格状的几何图形。这种纹样常刻画于青铜器、玉器、印章等各类工艺品上,是贵族礼仪器物上常见的装饰纹,象征着权力与吉祥。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在商周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

在古代,虺被视为有灵性、力量与智慧的象征,与龙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之一。它代表着生命力的旺盛与绵延,象征着长寿、永生与庇护,同时也有祛邪避凶之意。因此,蟠虺纹通常表现为头部较大,身躯弯曲缠绕,身体覆盖精细鳞片,眼神犀利,呈现出灵动、有力的姿态。有的设计中还会加入云雷纹、涡纹等元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美感。蟠虺纹作为传统图腾,不仅存在于古代,现代也有许多设计师将其融入家居、时尚配饰、建筑设计等领域,使其焕发新生,展现出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铜方壶是古代的一种青铜器,主要用作盛酒或盛水的容器。在古代,壶是一种常见的酒器或水器。如,蔡侯申铜方壶就是蔡侯申专用的盛酒壶。此外,铜方壶还具有一定的礼器功能,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祭祀或礼仪场合中使用。在商周时期,不同等级的贵族会按照等级秩序制作不同数量、规格的青铜壶作为祭祀、礼仪用器。因此,铜方壶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具,还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等级、礼仪、信仰色彩,甚至成为王朝最高政治权力的象征。

据了解,由于这两件铜方壶与蔡侯墓所出的铜方壶相似,又同是出土于寿春城故址内,因此有专家认为它们可能是不同时期寿春城内宫室的遗物,同时也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不可多得的精品。

(记者 李严 苏国义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