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从儒家典籍里的“孔子见老子”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之交流融合 ​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从儒家典籍里的“孔子见老子”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之交流融合 ​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11/28 9:36:4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孔子见老子”这一历史典故,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会面,也是中国不同地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一个生动例证。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祖师,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原文化;而老子作为道家的大宗师,其思想则与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见老子”不仅是思想文化史上的盛事,更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深刻碰撞与融合。“孔子见老子”见于儒家的诸多典籍,这些儒家典籍里对“孔子见老子”有着诸多记载。

一、《礼记》中的“孔子见老子”

《礼记》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为儒者必读之书,唐宋科举考试分经书为大、中、小三级,《礼记》都被称为“大经”。可见《礼记》在儒家典籍中的重要地位。《礼记》中详细记载了曾子、子夏向孔子问丧礼的事,而孔子在回答时有四处明确提到“吾闻诸老聃曰”。

其一:“曾子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君去其国,大宰取群庙之主以从,礼也。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跸。’老聃云。”

其二:“曾子问曰:‘下殇……今墓远,则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其三:“子夏曰:‘金革之事无辟也者,非欤?’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

其四:“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迟数,则岂如行哉?’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夫柩不早出,不暮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患。’吾闻诸老聃云。”

从这四处“吾闻诸老聃曰”可知,孔子问礼于老子涉及到礼的诸多细节,老子对周礼十分精通,孔子对此十分敬服。从孔子说的“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可见孔子与老子关系非常密切,并非一般的泛泛之交,否则绝对不可能“从老聃助葬于巷党”。从老子说的“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可以看出老子俨然是以师长的身份来教育孔子的,孔子也是恭敬的按老子所言行事。还需要指出的是,《礼记》所言“日有食之”与《春秋》记鲁昭公七年“日有食之”正好相合。

从以上四处孔子所说“吾闻诸老聃曰”,可见孔子并非只有一次问礼于老子,而是多次问礼于老子,而且问礼的范围也比较广泛,说明孔子曾长时间师事于老子,而且孔子对老子也非常尊敬,以致多年以后孔子还以老子所教之言来教育弟子。

二、《孔子家语》中的“孔子见老子”

《孔子家语》是先秦儒家重要著作,记录了孔子的很多言行,按照《孔子家语》孔安国序的说法,《家语》一书乃是“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本出于孔子弟子的记录,其书“与《孝经》《论语》并时”,“所论辩疏判校归实自夫子本旨”。

《孔子家语》对“孔子见老子”有明确记载:“孔子谓南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而达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规,即吾之师也。今将往矣。’遂至周而问老聃焉。”又云:“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又云:“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耦,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德者给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故人十月而生,……其余各从其类矣。鸟鱼生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是以至阴主牝,至阳主牡矣。敢问其然乎?’孔子曰:‘然,吾昔闻诸老聃亦如汝之言。’”

从《孔子家语》的记载可见,孔子不但问礼于老子,也问道于老子,而且对老子之道是加以肯定的。其中,“天一,地二,人三”实际就是来源于老子《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老子思想是一致的。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虽然在具体内容上并不完全一致,但孔子与老子一样,也把“道”视为最高概念之一。《论语》一书中,“道”出现了六十多次,由此可见,“道”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也可见老子对孔子影响之深。

三、《韩诗外传》中的“孔子见老子”

《韩诗外传》为西汉韩婴撰,韩婴是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开创者,汉武帝时曾与大儒董仲舒论于御前,董仲舒不能难。汉人传《诗》,有鲁(申公)、齐(辕固生)、韩(韩婴)、毛(毛苌)四家,鲁、齐、韩三家诗为今文,立于学官,惟有《韩诗外传》流传至今;毛诗为古文,未立学官。《汉书・艺文志》原著录《内传》四卷、《外传》六卷。《韩诗外传》对老子、孔子的师生关系及这种关系对孔子的重要性有明确记载。

《韩诗外传》记载:“哀公问于子夏曰:‘必学然后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哀公曰:‘然则五帝有师乎?’子夏曰:‘臣闻黄帝学乎大坟,颛顼学乎线图,……文王学乎锡畴子斯,武王学乎太公,周公学乎虢叔,仲尼学乎老聃。此十一圣人,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能著乎天下,名号不能传乎后世者也。’”

子夏所说的文、武、周公、孔子等人,乃是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圣人,除了孔子是当代人,其他人都是古圣先贤,其重点当然是要突出孔子。孔子“学乎老聃”,“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能著乎天下,名号不能传乎后世者也”,可见如果孔子不是遇见老子拜老子为师,就不可能建辉煌之业、留万世之名。这一评价出自孔子嫡传的学生子夏之口,对话的对象是鲁国国君哀公,子夏所言应该是非常慎重的。可见儒家自身不仅承认老子、孔子的师生关系,而且还认为这种关系对孔子的成长和儒家的兴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说苑》中的“孔子见老子”

《说苑》为西汉刘向撰,刘向是西汉大儒,也是中国目录学鼻祖,其子刘歆也是一代大儒。刘向父子在校书方面很有成绩,许多杂乱无章的古书,正是由于他们的精心校理,才能流传下来,这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是极大的贡献。《说苑》以编纂整理历史资料为主,借以阐述儒家思想,保存了许多散佚的先秦古籍。

《说苑》记载了孔子向老子问道的事:“仲尼问老聃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委质以当世之君,而不我受也。道之于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委矣。’ ”

孔子问老子说:“在当今行道真是太难了,我本来双手捧着道,委质于当世的君主,但都不接受,行道在当今太难了。”老子说:“那游说的人往往流于逞口辩,接受游说的人又往往为浮辞所惑乱。这样的两种人,都不能把‘道’交付给他们。”老子的话深合《道德经》“无为”之旨。

五、其他儒家典籍中的“孔子见老子”

王充是东汉的大儒,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名著《论衡》就“孔子见老子”的事实进行了专门的论述。《论衡》载:“孔子曰:‘游者可为纶,走者可为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云风上升!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圣人知物知事。老子与龙,人物也;所从上下,事也。何故不知?如老子神,龙亦神,圣人亦神,神者同道,精气交连,何故不知?”在孔子看来老子“犹龙”,龙和游鱼、飞鸟、走兽之类都不同,龙能合、能散、能陆上行,更能高飞九天,具有难以认知、不可把握、令人惊叹的神秘性。老子可以比作龙,因为老子的思想、观点,高渺、超俗、神奇,同样难以认知,不可把握,让人惊叹。

此外,《白虎通义》等儒家重要典籍里对“孔子见老子”也有记载。哪怕是后来韩愈这样极力尊孔抑老的大儒,也不得不承认孔子师事老子的事实,他的名篇《师说》里载:“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韩愈有意将老子置于“孔子师”的最后,但对于老子为孔子“师”的事实却是承认的。可见,“孔子见老子”及孔子以老子为师的事实,是儒家典籍所承认并重视的。

“孔子见老子”不仅是两位伟大思想家之间的个人交往,更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重要象征。这次会面促进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孔子见老子”也展示了文化交流的巨大力量,即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文化在相互碰撞中能够激发出新的火花,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系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蔡小柳)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