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善待安全“啄木鸟”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善待安全“啄木鸟”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10/12 10:34:1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啄木鸟”给大树捉虫子的寓言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每每读到,都还会发出亡羊补牢的悔叹,要是听了“啄木鸟”的意见,大树也就不会死了。其实,现实版的安全领域里,“啄木鸟”现象又何曾杜绝呢?

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的“三惯”思想和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犹如寄生在企业大树上的小虫子,不停地侵蚀着大树的躯体却浑然不在意,直到酿出生产事故而追悔莫及。

长期工作在一定的环境里,对“三违”行为熟视无睹,对“三惯”现象漠然置之,就好像小虫子从树身上爬过一样,然而长此以往的惯性做法却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祸根。安全管理的海因里希法则警钟声犹在耳,“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事故的源头,都是不起眼的小事,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虫子聚集在一起,让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从一开始,就牢固树立祸患常积于忽微的意识,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就不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作为安全和企业管理人员、工友,如果善待安全“啄木鸟”的提醒,不把“啄木鸟”撵走,让它及时清除和消灭小虫子,树干就不会枯死,事故就不会发生。

企业是安全的主体,安全是永恒的课题。无论规模大小,生产任务繁重与否,都要摒弃大树思维。既要勇于接受“啄木鸟”的善意,更要有欢迎“啄木鸟”栖树捉虫的勇气,把安全置于监督之下,置于“啄木鸟”的视野里,不仅要感谢“啄木鸟”捉虫,还要自我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及时预防和消杀,防治小虫子侵蚀树干和树根,才能做到枝繁叶茂。

“啄木鸟”分内外部,对待的态度不能分内外部。企业内部的“啄木鸟”,与虫子共生,知道哪些地方“易生菌”,哪些树易生虫,他们了然于胸。企业更要善待他们的“捉虫术”,提高他们的捉虫技,才能将虫子变少变小,直至变无。断然不能认为内部“啄木鸟”是无事生非,小题大做,口头重视心里轻视,否则后患无穷。外部“啄木鸟”往往是专业监管部门,常常会用“第三只眼睛”看问题,发现的问题和隐患,看待问题隐患的视角更专业,企业不但要虚心接受,更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捉一虫而救一树。

抓好安全是社会、企业、员工的共同责任,做到安全生产只有例行没有例外。每个企业、员工都要汲取“啄木鸟”捉虫故事的教训,善待安全,善待自己,更要善待安全的“啄木鸟”。(耕夫)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