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扎实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法援在身边”解民忧暖人心
王某是一名农民工,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依靠在外务工收入维持全家生活。2024年初,王某经人介绍,进入我市一家公司从事油漆工作,双方约定按户结算劳务报酬。在近一年时间里,王某完成了指定任务,然而公司却未能按时足额支付其应得的劳务工资。王某多次催讨无果,于是向大通区法律援助中心提出法律援助申请。
鉴于王某经济困难且其追索劳动报酬的诉求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大通区法律援助中心依法受理其申请,并指派法律援助律师担任其诉讼代理人。经法律援助律师多次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协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被告方认可拖欠王某劳务工资28000元的事实,并承诺在约定期限内一次性付清全部欠款。“如果没有法律援助律师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法律援助真是我们困难群众的坚强后盾。”王某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法律援助是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今年以来,大通区司法局、区法律援助中心聚焦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优化案件指派机制、加强办案过程监督、常态化开展案件质量评估等措施,为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困难群众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截至11月11日,全区共受理案件267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9.31%,接待来访、来电法律咨询3000余人次。”大通区法律援助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走进大通区综治中心服务大厅,记者看到法律援助和公共法律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正在接待申请法律援助的群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提升法援工作服务质量,中心建立了由近30人组成的法律援助团队,积极组织开展业务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提升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和承办律师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准。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法》,持续深化服务质效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律师库动态管理机制。强化案件质量监管,严格执行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通过回访受援人、检查案卷等方式,对承办律师的服务态度、专业能力及办案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估结果与案件补贴发放挂钩。
延伸服务网络,做到应援尽援。该区探索建立“一村(社区)一名法律顾问”制度,首次举行2025年度村(社区)法律顾问集中签约仪式,全区58个村居负责人与10家律师事务所、20名法律顾问签定了法律服务协议,建立起村(社区)与其法律顾问对接联络机制。同时,各村(社区)将法律援助服务同人民调解工作紧密结合,在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坚持矛盾化解关口前移,推动基层矛盾纠纷及时依法妥善解决。
开辟“绿色通道”,服务保障更加便捷。区法律援助中心加强对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低收入群体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针对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工伤赔偿等案件,坚持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持续巩固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方便群众就近获取法律援助信息与服务。同时,密切与工会、妇联、残联等部门沟通协作,不断拓展法律援助申请转交渠道。
加大常态长效宣传,提升法律援助制度群众知晓率。区司法局、区法律援助中心坚持宣传常态化长效化,结合重要节点和时间段,组织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工地等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援助宣传活动。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法律援助专题宣传活动9场,提供现场法律咨询等服务600余人次,协助解决疑难复杂法律问题20余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法律援助为民生,法治阳光暖民心。大通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为有需求的困难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记者 朱庆磊 通讯员 潘雪洁 徐哲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