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鱼喽!”
水美鱼肥人欢庆 沉陷区变“聚宝盆”
(记者 付莉荣 摄影报道)“起鱼喽!”11月12日上午,谢家集区望峰岗镇刘岗村传出一阵阵幸福的吆喝声,村民舞动着抄网,将漂浮圏桶里的鱼儿捕捞装筐,一时间水花四溅,活蹦乱跳、跃出水面的鱼儿让人喜不自禁。
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生态养殖牧场漂浮圏桶淮王鱼养殖基地里,漂浮在水面上的8个大型圈筒陆续进入收获季,漂浮圈筒直径4米,深3.5米,圈筒内水流涌动,淮王鱼、黄金鲫、罗非鱼、瓦氏黄颡等多个品种的鱼儿活力十足,漂浮圏桶养鱼“生态渔业示范模式”获得成功。在温暖的阳光照射下,鱼鳞泛着光,人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随着煤炭开采,淮南采煤沉陷区总面积达到43.8万亩,形成水面约20万亩,且每年新增3至5千亩。现有沉陷水面主要用于水面光伏建设、网箱养殖、鱼蚌混养等,部分仍处闲置状态。今年4月,我市印发了《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生态养殖牧场全产业链(试点)行动方案》,探索构建“采煤沉陷区生态养殖牧场全产业链”体系,实现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生态渔业发展双赢。
“我们在国内率先利用采煤沉陷区水面开展漂浮圏桶渔业生态养殖,漂浮圏桶具有产量高、品质高、成活率高和无污染的特点。”捕捞现场,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邹德良告诉记者,针对“稳沉+浅沉”的区域,进行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将沉陷区打造成集中连片的精养池塘。
望峰岗镇副镇长王晓梅表示,通过近半年的试验,漂浮圏桶养鱼获得了成功,将持续深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推动“工业伤疤”向“生态资产”转变,为增加村集体收入、加速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随着银鳞翻涌、水花四溅,一个圏桶收获近500公斤。昔日沉陷区,今朝“鱼满仓”。装框、称重……52斤!66斤!村民们抬着一筐筐鱼儿走在彩色浮桥上,仿佛走在幸福的大路上。
望着眼前丰收的场景,刘岗村党支部书记范光波兴奋不已:“我们村沉陷区水面丰富,利用采煤沉陷区水面进行漂浮圏桶养鱼,不仅让沉陷区闲置水面得到了有效利用,也拓宽了村民的致富之路。”
“沉陷区是煤炭开采留下的‘伤疤’,探索‘生态渔业示范模式’,推进综合治理,变废为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实施采煤沉陷区生态养殖牧场全产业链行动为契机,我市将统筹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