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以“创”提质
——我市着力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守好实体经济根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淮南市牢记嘱托,加强高质量科技供给,精心培育创新主体,加快成果转化落地,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探索一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之路,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强基铸引擎,高能级平台成为“创新策源地”
产业升级,离不开高质量的科技供给。今年上半年,一组数据亮眼夺目:淮南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科技成果登记增速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4位,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高居全省第3位,5个产品入选安徽省新产品……这正是淮南对“科技供给质量”执着追求的结果。
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我市通过搭建高能级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高价值成果,为产业升级装上“科技引擎”,为实体经济根基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瞄准产业需求,布局创新载体。今年以来,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基本建成,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两大“国字头”实验室的布局,致力于破解深部开采安全与效率、矿区环境保护等核心难题,为传统煤炭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与此同时,校地合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华东理工大学淮南科创服务中心、江淮绿色船舶科学研究院等平台成功落地,先进煤基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通过验收……全市各类省级创新平台达150家,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正加速释放。
以链聚能,驱动产业跃迁。市科技局联合多部门印发的《淮南市“人工智能+”产业2025年工作方案》,正引导着AI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5年上半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1.9%,增幅居全省第五。
企业挑大梁,从“跟跑者”到“创新者”
走进特码斯派克工业技术(安徽)有限公司,一辆重型卡车正在装载其拳头产品——“大型矿山智能换绳机器人”,准备发往外地。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将研发视为生命线,每年拿出营业额的10%投入科技研发,现在机器人产品有十几款,拥有专利技术130多项,其中自主研发的智能清仓机器人入选全国矿山安全装备十大标杆案例。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市通过梯度培育、精准服务,构建起“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矩阵。
龙头培育,“链”上发力。我市实施制造业培优促强扶大工程,已有4家企业进入省级链主企业培育库,144家在培重点企业产值增长高达40.1%。
“链主”企业不仅自身强,更带动产业链整体跃升。随着开沃新能源商用车、雅虎座椅骨架总成、芯视佳微显示器制造等项目的投产,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增长28%;九曜智能无人驾驶智造产业基地投产、北京氢环制氢设备制造项目开工,则为未来产业注入了强劲力量。同时通过组建赛迪(淮南)产业赋能中心,举办创维鸿途生态融合暨汽车产业招商大会、2025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大会、中德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及医药专场对接会等活动,正推动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贯通发展格局。
“靶向服务”,为中小企业“松绑赋能”。围绕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我市精准施策,今年以来兑现140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奖补资金,分三批次推进高企申报,前两批169家企业通过省专家评审。2025年1至7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4.2%,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喷薄而出。
数字化转型是中小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今年上半年,淮南新增省先进级智能工厂4家、居全省第3位,2个案例入选工信部工业领域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典型实践,现代煤机及应急装备智造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正从“跟跑者”向“创新者”转变,成为创新融合的重要支撑。
转化破壁垒,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在今年科交会上,我们设置100平方米淮南馆,征集技术需求84项,展览展示成果88项,签约项目24项,签约金额28.95亿元。”市科技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发展的关键一环。我市通过搭建转化平台、举办对接活动、推动技术落地,让创新成果真正“从纸面上落到生产线上”。
搭建转化“高速路”。我市积极构建“技术转移+产业园区”的双轮驱动模式,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安徽(新桥)分中心、“工大智谷”淮南分中心科创服务平台等,为科技成果提供从评估、交易到孵化的一站式服务;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新桥数字科创中心等园区稳步推进,为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物理承载空间。
破除体制“隐形墙”。我市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安徽理工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已对32项成果进行赋权,估值达571万元。“改革前,一些专利躺在纸上睡大觉;改革后,教师转化积极性明显提高。”安徽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有3项成果正在转化中,这也让“科研活水”顺畅流向了产业应用。
精准对接“供需端”。我市主动“走出去”,热情“引进来”,让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通过组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淮南赛等,3家企业成功晋级国赛,为优秀项目提供了更广阔的落地舞台和成长机遇。
国内首套大规模工业化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试料投车、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博弈汽车轻量化新材料等108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集中开工;110个亿元以上项目顺利投产……这些在淮南大地上绽放的科技成果,正快速成长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极”。
生态育活水,创新沃土滋养产业之花
创新生态是滋养创新的土壤。我市通过加大投入、引育人才、优化政策,精心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让创新活力如淮河之水,奔涌不息。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拿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33.4亿元,较2023年增长5.54亿元、增速20.1%;R&D经费投入强度1.94%,较2023年增长0.2个百分点。这两项指标增速均为全省第1位。
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如同“资金活水”,滋养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的每一个环节,传递出全市聚力创新的决心与力度。
构筑人才高地,汇聚天下英才。我市出台新一轮支持安徽理工大学创建“双一流”的十项举措,深化市校人才共育共享。高质量开展“双创之星”“科技副总”评选,让科技人才在企业与高校间顺畅流动。安徽高等研究院校企联合人才培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复15项,为企业创新注入了宝贵的“智力支持”。
从“一煤独大”的单一叙事,到“多业支撑”的协同共振;褪去了“资源依赖”的惯性思维,让“创新驱动”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如今,实验室里的科研灯光与产业园的机器轰鸣交相辉映,新兴产业的嫩芽在老工业基地的土壤里破土而出——这不仅是产业结构的重塑,更是我市对“科技创新”的躬身实践与深刻作答。
(记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