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 攀高育强,让“产业森林”枝繁叶茂焕新生长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攀高育强,让“产业森林”枝繁叶茂焕新生长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8/26 9:03: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凭借深厚的产业基础及对未来发展的精准定位,深耕产业集群建设“大文章”,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源——
攀高育强,让“产业森林”枝繁叶茂焕新生长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异军突起之势蓬勃发展,已集聚整车(专用车)企业4家、零部件企业320家、后市场企业133家,产业集群优势风光旖旎。上半年,全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9.6%,高于全省29.7个百分点;纳入省统计监测体系的205家企业营收增长32.35%,增速居全省首位。

就在上个月,我市产业集群建设再传捷报,大通区现代煤机及应急装备智造产业集群成功获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是我市继寿县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及动力零部件产业集群之后,第二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标志着我市在推动集群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审视我市的产业版图:“做大做强”,延伸煤电化气产业链,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加速推进;“攀高育精”,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七大新兴产业加力发展;“向新向远”,低碳能源、低空经济、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未来产业“星火燎原”,淮南凭借深厚的产业基础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精准定位,“多业并举、群峰竞秀”的“产业森林”焕新蜕变。

集群式发展步履坚定,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记者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上半年,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9%,高于全省增速2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全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规上制造业增加值、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8.4%、51.1%,分别较上年同期提升4.1、7.7个百分点……

支撑起这串“数字密钥”的,是在“阳光雨露”下、在“希望的田野”上,由一棵棵“企业小树”成长起来的一片片“产业森林”,日渐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向强而为——绘制“产业图谱”,延补“产业链条”

79秒!凤台县电子智能制造产业园内,安徽坤泰车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一整条组装生产线轰鸣运转,随着机械臂的精准投放,一个完整的混合动力变速箱便成功下线。

再看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在安徽利来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全国先进的钢铝板材异形落料生产线上,每天“出炉”的汽车轻量化材料及钢铝制零部件产品,源源供向蔚来、特斯拉、小鹏、理想等汽车一线主流品牌。

淮南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时之机”“地利之便”。紧紧抓住时代风口,我市整合自身资源及优势,精心绘制“产业图谱”,然后“按图索骥”强链补链,全力打造与合肥整车互补配套、错位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产业图谱”精准定位细分领域,规划汽车产业四大承载区,实现差异化发展。寿县聚焦整车、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及内外饰件;凤台县重点发展电驱动、热管理系统;淮南高新区布局专用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后市场服务;淮南经开区强化专用车、高端轴承、通用件等。

在“产业图谱”助攻下,我市瞄准重点区域强化集群招商、链式招商,一个个优质企业纷至沓来。目前,全市拥有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457家,吸引落户敏实、拓普、本特勒等6家全球零部件百强企业,科博达、万向钱潮、富奥等5家零部件全国百强企业,以及圣龙汽车、万邦达等10家上市公司企业。

今日淮南,核心配套能力超强、细分领域领先、产业布局清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其势已成,构建起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后市场服务“三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条,集聚了蓬勃向上的强劲动能。

依据“产业图谱”延补“产业链条”收获颇丰。各招商专班聚焦产业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紧盯重点区域、重点企业,上门招商,支持链主企业配套招商,积极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来淮投资合作。青岛云路、江苏泽润、蓄谷科技、晶澜光电等一批产业链关联项目落户淮南。

上半年,全市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额271.04亿元,增长9.2%,增速居全省第二位;新签约项目229个,总投资324.44亿元;新开工纳统工业项目89个,总投资185.72亿元。

向新而行——点燃“科创引擎”,构筑“核心动力”

科技打头阵,是推动“产业森林”成长的原动力。

7月成功获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我市现代煤机及应急装备智造产业集群,已涌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家。

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2024年12月18日,唐兴科技自主研发的敞开式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福水号”TBM成功下线。“福水号”全长约220米,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厂区内,气势恢宏。它不仅代表了当前隧道掘进技术的顶尖水平,更打破了安徽省在高端隧道掘进装备领域的技术空白。这一重大成果,让“淮南制造”再次以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与潜力。

在关键处攻关。润成科技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传输数字化、增强抗电磁干扰能力、提升传感器的防护等级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该产品弥补了国内在煤矿安全监控设备领域传输数字化水平较低的短板。

企业创新成果遍地开花。凯盛重工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平安开诚、文峰光电等企业在细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比淮煤机、力科矿山等企业携手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提升自主研发水平和高端产品占有率。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专注主业做细做精,才能厚积薄发。”各企业负责人高度认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唐兴科技、文峰光电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示范带动下,集群里禄弘新材料、赛力威机电、新同力智能、三意电力等7家企业荣膺2025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榜单。

与此同时,企业齐齐加速数智转型,集群内中小企业上云比例达82.69%,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48.08%。

一株株“企业小树”长成“参天大树”,逐步汇聚成“产业森林”。目前集群已入驻煤机装备制造企业52家,构建了从上游原材料加工、中游装备制造到下游智能运维的完整产业链体系,2024年实现产值38.59亿元,同比增长15.37%。

科技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密码,更是淮南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今年截至6月,我市已申报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73户,总量达433户,增速居全省第五位。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我市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

2024年以来,我市高位推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煤矿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2024年评审立项淮南市“双创之星”创业人才8名、创新团队12家。来自8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2名专家学者上榜第一批“科技副总”名单,服务全市27家新兴产业企业。

点燃“科技引擎”,助企“提量升级”。未来,我市将依托优势,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向优而进——打造“营商暖巢”,厚植“发展沃土”

“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获悉公司有投资意向后,派出专班第一时间与公司对接,列出任务清单,办理手续最多只跑一次。”安徽利来负责人李红告诉记者:“在申报环评时,由于不详细了解产能,感到无所适从,公司帮扶人获悉后,带着公司工作人员到政务大厅进行接洽,按照任务清单进行提交,顺利办结;在进行验收时,现场陪同检测站人员进行检测。园区为公司快速入驻提供了巨细无遗的帮助,让我们非常感动。”

安徽利来快速落户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是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缩影。企业家、投资商纷纷选择淮南、看好淮南,归根结底是淮南这片热土拥有孵化企业、锻造产业、熔铸生态的“三板斧”。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产业发展的“沃土”。深谙此道的淮南全力打造“营商暖巢”,提供“保姆式”的服务:从项目签约、落地建设到投产运营,做好“全生命周期”服务。厚植“发展沃土”,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企业急需扩大规模,请求政府予以保障用地问题”“公司正在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希望政府给予政策指导和培育帮扶”……在不定期召开的政企对接活动上,企业积极提出遇到的实际问题,我市相关单位现场办公,逐一回应。

开诚布公的政企“面对面”直接升级到今年的“优化为企服务专项行动”:优化升级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服务,确保各类政策快捷直达企业;健全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制度,完善企业诉求听取、办理、反馈工作机制,“一企一策”帮扶停产半停产企业,打造“一起益企”活动品牌……

“以前办理企业迁移登记我们要迁入地和迁出地来回跑,现在只需在网上提交一次材料,不到一个小时就变更完成了,这个‘迁移一件事’功能非常方便!”据悉,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通过政务服务网“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端口,全程不见面顺利将企业从潘集区迁入田家庵区。

为服务范围做“加法”,为服务流程做“减法”。我市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保障企业专注自身发展。

企业家大讲堂、政银企对接会、工业品供需对接会活动轮番进行,上半年7场市级制造业政银企对接会签约金额3180万元;6期企业家大讲堂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金额约6000万元。

今年以来,已争取到位制造强省、超长期国债等项目资金2.3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29亿元;兑现制造强市政策项目360个、资金3410万元。

“全生命周期服务”为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增速高于全省8.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增速连续3个月居全省前三位。509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4.1%,投资额占全市项目投资的90%,拉动全市投资增长9.6个百分点。

面向未来,我市将持续推进产业链培育,促进产业链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实现传统产业“进化”,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上新”,让“产业森林”在焕新与迭代中,扩容生长,生生不息。

(记者 周玲)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