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煤尘汗水守护万家灯火 以热血初心完成生命接力
矿工王伟用十四年守约诠释人间大爱
9月2日,淮河能源集团顾桥矿电工王伟在安徽省立医院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一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重生希望。这一刻,他坚守了十四年的“生命之约”终于圆满实现。作为淮南市第9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伟用行动诠释了矿工群体的大爱精神。
一通等了十四年的电话
今年7月的一个休息日,王伟接到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外省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这一刻,他等待了整整十四年。
“第一反应是惊讶,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王伟告诉记者。2002年,他在湖南怀化读书时第一次进行献血,从此一直坚持无偿献血。2011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当时26岁的王伟与未婚妻在街头献血时,共同签署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协议书,留取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记得工作人员说,非亲缘配型成功率只有十几万分之一,没想到这份幸运真的降临了。”
跨越障碍兑现承诺
尽管配型成功,但捐献之路并不平坦。常年在地下800米深处、40摄氏度高温环境中工作,王伟体检时被发现血压偏高,暂时不符合捐献条件。
“当时很着急,生怕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耽误了救人。”王伟说。为了顺利捐献,他开始严格遵医嘱服药,每天定时监测血压,即使下班后浑身疲惫,也坚持锻炼身体。“那段时间,我时刻提醒自己:有人正在生死线上等待,我必须兑现当年的承诺。”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理,王伟的血压终于稳定在正常范围,达到了捐献标准。
八百米井下的责任与坚守
王伟的工作环境远非常人所能想象。每天凌晨4点起床,6点前就要乘坐升降机下到800米深的井下,再在布满煤渣、坑洼泥水的巷道中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工作面。
“井下温度常年保持在40度左右,每走一步都大汗淋漓。”王伟说,“作为电工,责任重大,关系整个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转,容不得半点马虎”。
最长的一次,王伟在井下连续工作了 48 小时。“忙起来根本顾不上吃饭,啥时候升井啥时候才能吃上口热饭。”尽管如此,他从未因捐献事宜请过一天假。“矿上的工作不能耽误,患者的生命更不能耽误,两边都要照顾好。”
善意的谎言与坚定的支持
当王伟把捐献决定告诉母亲时,老人出于心疼坚决反对。“妈妈担心我工作辛苦,怕捐献影响身体。”多次沟通无果后,王伟只好与妻子商量,对母亲隐瞒了真相。
“我们告诉妈妈不去捐献了,这段时间单位忙,不能经常回家。”这个善意的谎言,既安抚了老人的心,也确保了捐献的顺利进行。
令他感动的是,妻子始终坚定地支持着他。
“从留样、体检到捐献,她一直陪在我身边……”王伟回忆道。他特别提到,妻子曾因大出血急需输血,正是自己的献血证为她开通了绿色通道。“她常说‘福来者福往’,救别人其实也是救自己。”王伟说这句话如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矿工精神的时代传承
王伟出身矿工世家,父辈和同辈多人都在煤矿工作。2008年,他接过父亲的棒,成为家中第二代矿工。“上班第一天,父亲就嘱咐要胆大心细、能吃苦、好好干,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王伟坦言,“井下工作教会我责任和坚持,这份生命承诺我也一定要守住”。
9月2日,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采集,王伟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看着采集袋中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尽管身体疲惫,他脸上却露出欣慰的笑容。“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挽救一个生命,这一切都值得。”王伟微笑着说道。
(记者 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