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碉堡水牢遗址:侵华日军暴行的永恒铁证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碉堡水牢遗址:侵华日军暴行的永恒铁证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8/4 10:00:2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淮南一片沉静的土地上,矗立着一座由巨大方形石块砌筑的圆筒形建筑。它沉默如一座墓碑,青苔悄然爬上斑驳的石壁。这座名为“碉堡水牢”的遗址,是侵华日军于1939年寒冬所筑的罪恶牢笼——其高6.4米,直径7米,分上下二层,每层有4个枪眼,顶层设有平台的森严碉堡,而深藏于地坪之下2米的正是吞噬无数生命的黑暗水牢。

日军占领淮南后,为掠夺煤炭资源,推行“以人换煤”的残酷手段,并疯狂镇压矿工的反抗。为此,他们在淮南煤矿修建了大量军事管制设施。据史料记载,在核心区域(如“南公司”“大兵营”及其周边据点,范围不足一平方公里),日军就修建了数十座碉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压迫体系。而这座碉堡水牢,正是该体系中实施残酷镇压的最骇人听闻的组成部分。

上下双狱,枪口俯视头颅,冰水噬尽筋骨

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幅残酷的垂直画卷:地面之上,全副武装的日军日夜盘踞于碉堡之中,枪口如鹰隼般警惕地扫视四方;而仅一板之隔的地下,却是另一重人间地狱。冰冷刺骨的污水深达数尺,浸透了矿工们单薄的衣衫。只要有人对日寇的残酷压榨或汉奸把头的暴虐流露一丝反抗,便被无情地投入这腥臭、污浊的水牢。绳索勒紧身体,在狭窄的空间里,连挣扎都成为奢望。

从1939年碉堡水牢建成,直到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这座阴森建筑如同永不餍足的巨口,吞噬了不计其数的矿工。被投进水牢者,大多因冻馁与折磨,身体迅速衰竭。日复一日,刺骨冰水侵蚀着肌肤,污浊空气令人窒息,无尽的饥饿与绝望啃噬灵魂。无数曾经鲜活的生命,在日寇冰冷的监视与汉奸的助纣为虐下,最终化为一具具惨不忍睹、骨瘦如柴的冰冷遗体。正如幸存者后代悲怆地诉说:“这里进来的是活人,拖出去的……已不成人形。”

石鉴有声,以血写历史,铸和平基石

今日,碉堡水牢遗址依然矗立。它粗粝石壁上的每一道刻痕,地下空间里每一寸阴冷潮湿的空气,都在无声地控诉着那场深重苦难。采访时,记者望向那幽深的水牢入口,黑暗的水牢寒气逼人,那刺骨的寒意仿佛穿透岁月直抵骨髓,令人不寒而栗,传递着深深的压迫感。如今,这座见证苦难的碉堡水牢和大通“万人坑”及周边遗址(站后碉堡、日军南宿舍碉堡、日军司令部、日军弹药库等),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共同构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绿树环绕着修复后的遗址,四周的铁栅栏更添肃穆,绿草在斑驳石壁下无声蔓延,更显历史的凝重与永恒警示。

这处遗址已超越了物理空间,成为民族创伤记忆的坚硬载体,它向每一位参观者发出沉重叩问:和平何其珍贵!碉堡水牢里那些斑驳砖墙上还保留着的痕迹,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仿佛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民族抗争。

(记者 罗静)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