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南一片沉静的土地上,矗立着一座由巨大方形石块砌筑的圆筒形建筑。它沉默如一座墓碑,青苔悄然爬上斑驳的石壁。这座名为“碉堡水牢”的遗址,是侵华日军于1939年寒冬所筑的罪恶牢笼——其高6.4米,直径7米,分上下二层,每层有4个枪眼,顶层设有平台的森严碉堡,而深藏于地坪之下2米的正是吞噬无数生命的黑暗水牢。
日军占领淮南后,为掠夺煤炭资源,推行“以人换煤”的残酷手段,并疯狂镇压矿工的反抗。为此,他们在淮南煤矿修建了大量军事管制设施。据史料记载,在核心区域(如“南公司”“大兵营”及其周边据点,范围不足一平方公里),日军就修建了数十座碉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压迫体系。而这座碉堡水牢,正是该体系中实施残酷镇压的最骇人听闻的组成部分。
上下双狱,枪口俯视头颅,冰水噬尽筋骨
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幅残酷的垂直画卷:地面之上,全副武装的日军日夜盘踞于碉堡之中,枪口如鹰隼般警惕地扫视四方;而仅一板之隔的地下,却是另一重人间地狱。冰冷刺骨的污水深达数尺,浸透了矿工们单薄的衣衫。只要有人对日寇的残酷压榨或汉奸把头的暴虐流露一丝反抗,便被无情地投入这腥臭、污浊的水牢。绳索勒紧身体,在狭窄的空间里,连挣扎都成为奢望。
从1939年碉堡水牢建成,直到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这座阴森建筑如同永不餍足的巨口,吞噬了不计其数的矿工。被投进水牢者,大多因冻馁与折磨,身体迅速衰竭。日复一日,刺骨冰水侵蚀着肌肤,污浊空气令人窒息,无尽的饥饿与绝望啃噬灵魂。无数曾经鲜活的生命,在日寇冰冷的监视与汉奸的助纣为虐下,最终化为一具具惨不忍睹、骨瘦如柴的冰冷遗体。正如幸存者后代悲怆地诉说:“这里进来的是活人,拖出去的……已不成人形。”
石鉴有声,以血写历史,铸和平基石
今日,碉堡水牢遗址依然矗立。它粗粝石壁上的每一道刻痕,地下空间里每一寸阴冷潮湿的空气,都在无声地控诉着那场深重苦难。采访时,记者望向那幽深的水牢入口,黑暗的水牢寒气逼人,那刺骨的寒意仿佛穿透岁月直抵骨髓,令人不寒而栗,传递着深深的压迫感。如今,这座见证苦难的碉堡水牢和大通“万人坑”及周边遗址(站后碉堡、日军南宿舍碉堡、日军司令部、日军弹药库等),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共同构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绿树环绕着修复后的遗址,四周的铁栅栏更添肃穆,绿草在斑驳石壁下无声蔓延,更显历史的凝重与永恒警示。
这处遗址已超越了物理空间,成为民族创伤记忆的坚硬载体,它向每一位参观者发出沉重叩问:和平何其珍贵!碉堡水牢里那些斑驳砖墙上还保留着的痕迹,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仿佛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民族抗争。
(记者 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