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秘密水牢:深锁地下的侵华罪证 永不褪色的历史警示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秘密水牢:深锁地下的侵华罪证 永不褪色的历史警示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7/30 8:54:4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淮南大通矿区的红砖墙瓦间,一座看似普通的转角瓦房静静矗立。外墙两座突兀的“烟囱”历经八十余载风雨,早已失去烟气流动的功能,却始终向世人昭示着墙体内隐藏的黑暗秘密。这里,是1939年侵华日军修建的秘密水牢遗址,一处用砖石与血泪浇筑的侵华罪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这座凝固着苦难的建筑,触摸历史的伤痕,聆听永不消逝的警示。

罪恶的“地下工程”,用十八条人命筑起的秘密

“这不是烟囱,是地下水牢的排气孔。”讲解员指向墙体高处的圆柱形构造,话语凝重。史料记载,这座灰砖建筑从设计之初就浸透着血腥——1939年春,日军从蚌埠骗来18名瓦工秘密修建水牢,工程竣工当晚,这些知晓秘密的工匠就被捆绑装入麻袋,用刺刀挑死后抛入淮河。

推开沉重的木门,向下延伸的阶梯通往地下3.2米处的黑暗空间。长3.5米、宽2.5米的水牢四壁由厚实砖石砌成,仅四个透气孔透进微弱光线,空气中至今仍弥漫着潮湿的霉味。

地上部分伪装成日军办公室,日常严禁生人靠近。这种精心设计的隐蔽性,让这座“人间地狱”的秘密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偶然揭开。

残酷的统治工具,侵略者的“镇压利器”

在水牢斑驳的墙壁上,指甲抠挖的痕迹仍清晰可辨。这些深浅不一的刻痕,无声诉说着当年被关押者遭受的非人折磨。史料记载,日军在这里对矿工和抗日志士施用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站钉笼等酷刑,再将奄奄一息的受害者扔进污水齐腰的水牢。

作为掠夺煤炭资源的“配套设施”,这座水牢与周边36座碉堡构成严密的高压统治网络,其中站后碉堡高达14.1米,成为监控矿区的“制高点”。

永恒的历史课堂,从罪证遗址到精神熔炉

如今,这座秘密水牢和大通“万人坑”及周边遗址(站后碉堡、日军南宿舍碉堡、日军司令部、日军弹药库等),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共同构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复后的遗址保留了原始格局,玻璃展柜内的镣铐、遇难者遗骨碎片等文物,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历史的沉重。

“这些墙缝里嵌着的,是中华民族的骨气。”暑假期间,中学生们在水牢遗址前驻足沉思,讲解员的讲述让不少孩子红了眼眶。

离开水牢时,阳光透过透气孔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这些光影如同历史的碎片,拼接出侵略者的残暴,更映照出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记者 查嘉琪)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