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南大通矿区的红砖墙瓦间,一座看似普通的转角瓦房静静矗立。外墙两座突兀的“烟囱”历经八十余载风雨,早已失去烟气流动的功能,却始终向世人昭示着墙体内隐藏的黑暗秘密。这里,是1939年侵华日军修建的秘密水牢遗址,一处用砖石与血泪浇筑的侵华罪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这座凝固着苦难的建筑,触摸历史的伤痕,聆听永不消逝的警示。
罪恶的“地下工程”,用十八条人命筑起的秘密
“这不是烟囱,是地下水牢的排气孔。”讲解员指向墙体高处的圆柱形构造,话语凝重。史料记载,这座灰砖建筑从设计之初就浸透着血腥——1939年春,日军从蚌埠骗来18名瓦工秘密修建水牢,工程竣工当晚,这些知晓秘密的工匠就被捆绑装入麻袋,用刺刀挑死后抛入淮河。
推开沉重的木门,向下延伸的阶梯通往地下3.2米处的黑暗空间。长3.5米、宽2.5米的水牢四壁由厚实砖石砌成,仅四个透气孔透进微弱光线,空气中至今仍弥漫着潮湿的霉味。
地上部分伪装成日军办公室,日常严禁生人靠近。这种精心设计的隐蔽性,让这座“人间地狱”的秘密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偶然揭开。
残酷的统治工具,侵略者的“镇压利器”
在水牢斑驳的墙壁上,指甲抠挖的痕迹仍清晰可辨。这些深浅不一的刻痕,无声诉说着当年被关押者遭受的非人折磨。史料记载,日军在这里对矿工和抗日志士施用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站钉笼等酷刑,再将奄奄一息的受害者扔进污水齐腰的水牢。
作为掠夺煤炭资源的“配套设施”,这座水牢与周边36座碉堡构成严密的高压统治网络,其中站后碉堡高达14.1米,成为监控矿区的“制高点”。
永恒的历史课堂,从罪证遗址到精神熔炉
如今,这座秘密水牢和大通“万人坑”及周边遗址(站后碉堡、日军南宿舍碉堡、日军司令部、日军弹药库等),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共同构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复后的遗址保留了原始格局,玻璃展柜内的镣铐、遇难者遗骨碎片等文物,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历史的沉重。
“这些墙缝里嵌着的,是中华民族的骨气。”暑假期间,中学生们在水牢遗址前驻足沉思,讲解员的讲述让不少孩子红了眼眶。
离开水牢时,阳光透过透气孔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这些光影如同历史的碎片,拼接出侵略者的残暴,更映照出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记者 查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