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大通“万人坑”:侵华暴行的历史见证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大通“万人坑”:侵华暴行的历史见证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7/25 8:43:2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江淮腹地淮南市大通区,有一处令人窒息的地方——大通“万人坑”。这里,是侵华日军血腥暴行的铁证,是一段交织苦难屈辱与不懈抗争的历史现场。每一寸焦土、每一堆白骨,都在无声回溯80余年前那段绝不能被遗忘的民族伤痛。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前往大通“万人坑”教育馆,以史为镜回溯往昔、缅怀先烈,于苦难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罪恶见证:万人坑的血泪浇筑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淮南,妄图掠夺当地丰富煤炭资源,强行霸占大通煤矿,建立起毫无人性的“以人换煤”血腥体系。

被掳掠而来的矿工,多为当地百姓、战俘,甚至是从外地通过“招募”“抓捕”等暴力手段聚集的劳工。他们如奴隶般被驱入矿井,承受超长工时与极限强度劳作。矿井内条件恶劣,塌方、透水、瓦斯爆炸频发,日军却为追产量全然不顾矿工死活。

档案中记载:矿工栖身简陋工棚,食掺沙石的“饭食”,衣不蔽体、饥寒交迫。寒冬,缺御寒衣物的他们在冷风中瑟瑟发抖;盛夏,工棚闷热如蒸笼,疫病肆虐,日军仍强逼患病矿工下井,无数人在病痛与劳役的双重绞杀中倒下。

当矿工因劳累、疾病、事故失去劳动能力,或被日军判定“无用”,便会被残忍抛弃。他们被拖至荒郊,或遭活埋,或在痛苦中咽气。经年累月,数万冤魂白骨堆积成骇人听闻的大通“万人坑”。

今日,站在遗址旁,看到层层骸骨,仿佛能触碰到当年的绝望与剧痛。这些骸骨,是日军暴行最直观、最惨烈的实证,将侵略者的嗜血本性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历史回溯:黑暗中的抗争星火

在苦难深渊,大通煤矿矿工从未放弃抗争,以各种方式对抗日军残酷统治。

尽管遭严密监视、残酷镇压,矿工仍暗中串联。他们在井下故意放缓进度、破坏设备,以消极抵抗回应掠夺;更有勇敢者尝试逃亡,虽多数被抓回后遭受虐待,却让反抗火种始终燃烧。

随着新四军在淮南开展反击行动,进步思想传入煤矿。秘密联络网悄然搭建,矿工抗争渐趋组织化。他们传递情报、配合根据地斗争,为驱逐侵略者积蓄力量。日军高压下,大规模起义虽难实现,但抗争精神如黑暗曙光,鼓舞人们坚守。  

铭记传承: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大通“万人坑”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斥资保护修缮,建成陈列馆,展陈史料、文物。

每一件文物、每一段史料,都在还原历史真相。如今,这里成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精神高地。每年,大批学生、干部、群众前来,通过参观遗址、聆听讲解,直观感受战争残酷与侵略者暴行,倍加珍惜和平。

80年岁月流转,战争硝烟散尽,但大通“万人坑”承载的历史记忆,时刻警示“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纪念胜利之际重访“万人坑”,是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汲取前行力量。我们传承矿工苦难中不屈的抗争精神,直面挑战勇毅前行;铭记暴行,坚定维护和平,反对军国主义复辟与战争威胁。

对年轻一代而言,大通“万人坑”是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学校组织参观,让青少年触摸苦难、懂得和平珍贵。通过讲述“万人坑”故事,厚植爱国情怀与民族责任感,培育维护和平、建设国家的使命担当。

珍视和平:让历史警钟长鸣

大通“万人坑”,是侵华日军暴行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苦难抗争史的见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聚焦此处,是为让更多人铭记历史、缅怀冤魂与先烈。

历史伤痛不容遗忘、美化或篡改。我们以“万人坑”等遗址为依托,传承记忆、弘扬爱国精神,让和平理念深植人心。

大通“万人坑”将如永恒警钟,伫立江淮大地,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让我们携历史力量,为民族复兴、世界和平奋进,让苦难不再重演,让和平阳光普照人间。

(记者 查嘉琪)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