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缨枪下的抗日壮歌
——记淮南上窑红枪会
淮南上窑红枪会抗日旧事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淮南地区英勇抵抗日军侵略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红枪会作为地方武装组织,原本是民间防匪的组织,但在日军入侵后,迅速转变为抗日力量,成为保卫家乡、打击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1938年2月,日军第13师团强渡淮河,企图攻占蚌埠,进而向北推进。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而地方武装力量则挺身而出。在上窑镇一带,红枪会会员们在魏铭胜、慢三爷等人的带领下,主动与日军交战。1938年农历正月二十二夜,上窑镇外窑村的300多名红枪会会员袭击了驻扎在外窑的60名日军,经过激烈战斗,最终歼灭了5名日军,并缴获了20多支枪支。在西历山脚下,一名日本兵跌入石头塘,被红枪会会员用红缨枪从后心刺死;在洞山西坡的烂泥泉,两名日军也被乱枪击毙。这些战斗充分展现了红枪会会员们不畏强敌、英勇杀敌的精神。
红枪会不仅在上窑镇一带开展游击战,还在其他地区如黄柏郢、新城口等地与日军展开激战。1938年2月14日,黄柏郢村周围的数百名红枪会会员协同国民党地方部队,一举拔除了新城口日军据点,杀伤多名日军。随后,日军认定黄柏郢村是红枪会的大本营,于2月17日派出日军前往骚扰,红枪会会员们奋不顾身地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最终取得了毙伤日军的战果。这些战斗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枪会迅速成长壮大。方绍舟作为定远县的抗日英雄,早年就组织红枪会,动员民众抗日。他组织了二千多名老百姓组成游击武装,与日军展开多次战斗,重创敌人。新四军在淮南地区的活动也与红枪会密切配合,共同打击日军。1939年6月20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率支队领导机关进抵淮上,在红枪会的配合下,于怀远、凤台、宿县、蒙城地区积极打击日伪军。26日,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二团一部,在蚌埠以西的常家坟设伏,对淮河中由蚌埠至田家庵的4艘日军汽艇进行伏击,将其全部击毁,并击毙日军10余名,敌跳河淹死者甚多。
红枪会的抗争不仅体现在军事上,也体现在精神层面。红枪会会员们在面对日军的残酷暴行时,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在上窑攻坚战中,中国守军在日军侧翼展开牵制作战,部分重伤者在墙上写下“七生报国”和“忠诚”,随后互相射击或用手榴弹自杀,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和忠诚
红枪会的抗战精神也得到了后人的铭记和传承。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通过建设淮南新四军纪念林,缅怀新四军在上窑山的战斗事迹,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
淮南上窑红枪会抗日旧事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个重要的历史篇章,展现了红枪会会员们在面对日军侵略时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他们的抗争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为最终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记者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