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精神永放光芒 红色记忆历久弥新
——探访淮南新四军纪念林陈列馆
在苍翠葱郁的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旁,一座庄严肃穆的陈列馆巍然矗立。淮南新四军陈列馆是纪念林的延续和发展。一个是露天,一个是室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馆内以“铜像、铜雕、铜钟”为特色,通过六大主题展室,将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岁月娓娓道来,全景式展现了新四军在华中战场的光辉历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推开历史厚重之门,开启这场震撼心灵的红色之旅。
第一展室:抗战有功驰名中外
步入展厅,《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仿佛在耳畔回响。长城背景墙前,熠熠生辉的青铜群像令人肃然起敬。展室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展现了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创建的八块抗日根据地(跨越豫、鄂、皖、苏、浙等省)及其辉煌战绩:抗战中,在3420万民众的支持下,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9.37万余人,俘虏日伪军12.42万余人。
“皖南事变”展区令人扼腕叹息,9000名将士中7000人血洒皖南的悲壮画面催人泪下。至抗战胜利时,新四军已发展壮大为一支拥有正规军21万、地方武装9.7万、民兵自卫队96万的铁血劲旅,更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第二展室:英勇杀敌血洒疆场
胜利源于牺牲。抗战中,新四军指战员伤亡达8.2万人,其中328位团级以上干部,12位军师旅级将领为国捐躯。此展室深情缅怀了与阵地共存亡的刘老庄连82位烈士;为掩护战友双双阵亡的罗忠毅旅长、廖海涛政委;身先士卒、在指挥前沿壮烈殉国的一代名将彭雪枫师长……热血铸丰碑,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
展室墙上,刘老庄连指导员李云鹏烈士的家书字字泣血,催人泪下。展室中央,“刘老庄连”烈士群像栩栩如生,冲锋陷阵的姿态凝固无畏瞬间。展柜内,老战士们捐赠的小号、军服、枪支等珍贵实物,默默诉说着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
第三展室:淮矿内外奋起抗日
此展室以沉重的历史笔触,控诉着1938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淮南煤矿后犯下的滔天罪行:掠夺资源超400万吨,残害矿工制造“大通万人坑”,屠杀数百平民……
日寇的暴行激起了淮河儿女的顽强抵抗。抗日英雄方绍舟率民间武装在定凤怀地区痛击日寇,其家族“三代四杰”的悲歌撼人心魄——弟媳、儿媳、孙女为拒敌辱,携手投塘殉国。数百矿工暴动冲出地狱,集体加入新四军;凤台、定凤怀、淮西三地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发动与组织民众起来抗战,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民长城”。
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浴血抗战,日本战败投降。展室尽头,日本投降书影印件高悬,宣告正义的最终胜利。
第四展室:争取和平被迫自卫
日本投降后,为制止内战,争取和平,让饱受战乱之苦的全国人民休养生息,毛泽东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亲自赴重庆和蒋介石谈判。根据“双十”协定精神,新四军忍痛让出浙东和皖江两块根据地。在蒋介石撕毁协定、派兵大举进攻解放区的情况下,我军民忍无可忍,奋起自卫,先后取得了中原胜利突围、苏中七战七捷和宿北、鲁南等战役的辉煌胜利。
“快速部队走如飞,印缅归来自鼓吹,鲁南泥泞行不得,坦克都成废铁堆。快速部队今已矣,二十六师汝何为?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蒋贼应泪垂。”陈毅《鲁南大捷》诗稿,字句再现“七战七捷”的经典战役场景。
1947年1月,新四军番号撤销,十年征战谱写了辉煌篇章,永载人民革命史册。部队和山东八路军合编华东野战军后,继续为解放事业做砥柱中流。
第五展室:青山巍巍红旗飘飘
此展室通过鲜活的史料,深刻阐释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1946年,新四军二师主力北撤后,留下的地方部队和游击队,以凤阳山为依托,运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他们拔除反动据点,镇压恶霸势力,保护了老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这里,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无数参观者为之动容:在抗战时期的凤阳山地区,一位40多岁的普通农妇姚大娘为掩护我党区委书记,面对敌人的枪口凛然不屈,高呼“枪毙我他也是我儿子”,最终英勇牺牲。这一壮举成为党群血肉联系的生动写照,至今仍在当地广为传颂。
第六展室:将军挥毫千里寄情
作为压轴之展,此处翰墨飘香,艺术气息浓厚。淮南新四军纪念林赢得了张劲夫、王文元和北京、兰州、成都、昆明、广州、南京等军区以及安徽省数十位新四军将军、老兵们的深情回应,他们纷纷挥毫泼墨,千里寄情。真可谓是“一林引共鸣,满室翰墨香”。
夕阳西下,196棵纪念树在微风中摇曳作响,仿佛仍在低语着那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淮南新四军纪念林陈列馆,不仅是对铁军精神的深情礼赞,更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的重要载体。
(记者 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