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脱贫攻坚一线报道 > 守望相助,脱贫路上心心念念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织密防止添加剂滥用安全网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守望相助,脱贫路上心心念念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5/18 9:16:4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互动、互帮、互学、互促、互比!”寿县探索扶贫新路径,激发起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守望相助,脱贫路上心心念念 
“哔……哔……哔……”5月17日中午,65岁的周汝勤吹响了口中的哨子,近千只“溜达鸡”便从树林里冲了出来,开始享受可口的午餐。在寿县迎河镇大台村,脱贫户周汝勤的养鸡可谓是远近有名,通过他的互帮互助,同村的5户贫困户也纷纷购进鸡苗,加入了养鸡脱贫致富的队伍。

“亲帮亲,邻帮邻,互帮互助共脱贫!”寿县在贫困群众之间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互动、互帮、互学、互促、互比”为内容的“五互”活动,通过“群众教育群众,群众帮助群众”,引导贫困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贫困户蜕变成脱贫致富的主体,在同心协力中实现着脱贫的梦想。

一道思考题,互动互学放飞“新希望”

——明白人说明白事,土话、短话、明白话,让扶贫政策从纸上,走进了贫困户心头

5月12日,迎河镇大台村的23户贫困户等来了镇农技站站长高峰,“春耕生产的田间管理”成为这一次的主题。70岁的互助组组长朱喜昌不住感叹:“贫困群众大多年龄大了,接受能力有限,让大家拉着家常,边听边问边讨论,好得很!”

在脱贫攻坚战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成为摆在寿县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在寿县扶贫干部的心里久久萦绕。

2018年5月,迎河镇率先在寿县开展了贫困户互助活动,组建了158个脱贫互助组,每个互助组控制在10—20户之间,配备包组村干、教师、医生各一名为指导员,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问一答”,政策懂了;“一比一答”,疑问少了;“一比一看”,信心有了……从“我来讲,你来听”,到“你来问,我来答”,从政策到技术,从医疗到产业,每月开展一次活动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大家伙儿期盼的“香饽饽”。

在实践中摸索,在创新中完善,寿县逐渐形成了的“五互”创新机制,得到了广大贫困群众的交口称赞,3026个贫困户互助小组,覆盖了全县5万多户贫困户,播撒着脱贫的种子。

一道必答题,互帮互助开设“专业课”

——互助组里话动力,相互帮助解难题,从此“输血”为“造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克贫困

“小额贷款不止用于发展生产,还可以入股到企业里分红,你们家养的鸡、鸭,土特产也可以卖给他们……”2019年8月,堰口镇魏岗村第八互助组将活动地点设在了贫困户家中,扶贫干部正在宣传脱贫攻坚政策。

67岁贫困户李发富插话道:“俺家种的2亩多莲藕,又嫩又甜,正愁销不掉,你给俺联系联系?”扶贫干部当即联系收购事宜。一番牵线搭桥,当天傍晚,李发富就把鲜嫩的莲藕送到了餐饮企业。

讲政策、重互动,你有问题我来答;学本领、学典型,交流技能重实效;“一对一”、“多对一”,结对互帮共脱贫;做产业、建项目,抱团互助同致富……面对脱贫攻坚的必答题,寿县的“五互”活动,在答疑解惑中让扶贫政策深入人心,在增强信心中架起致富的桥梁。

“没钱、没技术,当年真是致富无门啊……”堰口镇许寺村小陶郢组贫困户陶光辉一度很是颓废。在扶贫干部的鼓励下,他也参加了互助组,有经验的脱贫户主动为他谋划发展产业项目,帮助他饲养10亩甲鱼,镇里还为他申报了产业发展补贴资金,年纯收入达万元……

在省脱贫成效考核中,寿县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评定为“好”的等次,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4年的13.33万人,降至2019年的3411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27%。

一道竞赛题,互比互促迸发“金点子”

——开拓眼界、转变观念,贫困户在较劲中提高本领,形成自我加压、不甘贫穷的乡村新动能

家里摆着“种药能手”奖和“勤劳致富”奖,保义镇张祠村贫困户毕如好的心里别提多美了!

2018年,自从村里发展中药材半枝莲种植为主导的特色扶贫产业,毕如好便报了名,承包半枝莲9亩专心种植,成为村第一批种植半枝莲的贫困户,第一季就收益6700元。

“凭啥他就能行?”犹如一次竞赛比拼,其他贫困户可不服气了。在互助组活动中,大家伙儿纷纷来请教,也都憋着一股劲儿!毕如好也不藏私,乐呵呵地传授种植的成功经验。在相互较劲中,村里的33户贫困户纷纷种起了半枝莲,人均分红1000余元。

从看着干,到比着干,寿县的互比互促,实现了先脱贫带动后脱贫,先致富带动后致富。贫困户的互助不再局限于政策和信息上的互通有无,更是他们之间产业相帮、相互促进,激发起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迎河镇60多岁的李志圣因病致贫,2020年依靠扶贫项目种起了花生,但苦于面积小,产量低,还要赶集卖花生。在互助组里,扶贫干部的指点让他“脑洞大开”,他联系了6户贫困户实现了连片种植,花生成熟时,收购的货车已经开到了家门口……

曾经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如今却是一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新气象。在寿县,通过“五互”活动,贫困户们互相交流,分享技术信息、脱贫经验,让各项脱贫攻坚政策落地,贫困户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迎来乡村振兴的春天……(记者 柏松)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