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昔日疆场争英雄 今朝茨淮建伟业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昔日疆场争英雄 今朝茨淮建伟业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1/23 1:02:3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凤台县茨淮新河八一林牧场位于茨淮新河大堤南岸,西起凤利界,东至凤潘界,南与大兴集乡毗邻,北与蒙城隔河相望。全长36公里,经营总面积10080亩,设总场一个,下设六个分场,是凤台县为合理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土资源,拓宽退伍军人安置渠道,拓展水利建设新领域、新内涵,经凤编(2000)20号文批准成立的水土保持单位,现有职工42人。

近20年来,八一林牧场通过不懈努力,在发展林下经济、示范带动群众致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茨淮新河沿岸水土保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多次获得水利部、省、市等有关部门的表彰,先后获得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园林式单位、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安徽省首届环境友好型企业、市级水土保持示范区、市级造林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

2000年10月,由18名退伍军人组成的民兵排来到茨淮大堤这块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生活条件及其艰苦的地方,他们迈着创业的步伐,踏进齐腰的枯草丛中,住帐篷,饮河水,扎根大堤,凭着部队练就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狠劲和作风,战天斗地,用一年的时间将10080亩的荒滩变成了平整的土地,种植上万亩林带,使原本荒凉的河滩地焕发出盎然生机。

2001年夏季,茨淮新河地区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旱突袭,地区最大降水量仅为60毫米,茨淮新河断流长达15天,沿岸人畜饮水困难,眼看着一棵棵树苗在枯萎,全场干部职工的心在流血,他们再次发扬“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大无畏精神,用汗水和鲜血与旱魔决战,浇灌那些命根子一样宝贵的树苗,长时间的奋战使许多同志中暑晕倒在地里,送到医院病情已好转,又回到抗旱保苗的一线继续战斗。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保住了大堤70%的苗木。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涝灾害,茨淮新河水位达到历史最高的24.5米,部分树木面临着被洪水淹没的危险。全场干部职工苦战7天7夜,筑起了一道道子堤,挡住了洪水的侵袭,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苗木。

随着林带的不断建设,面积的不断增加,看林护林、防治虫害的任务也逐渐加剧,林场的退伍军人们此时又发挥了军人身上特有的不服输的精神:大堤就是战场,困难就是敌人。年轻的退伍军人们吃住在大堤,夜夜巡逻,很多时候都是回到驻地就和衣而卧,稍作休息又踏上大堤继续工作。2002年,林场厂房建好后,6个分场的同志说服了父母,说服了妻子,把家搬到了茨淮大堤,用自己的青春来守护这片用心血浇灌出来的土地。

十八年来,林牧场退伍军人,凭借在军营磨砺出来的坚强意志,不图名利,甘于贡献,以崭新的就业观念,常年坚持在河滩植树造林,打造出了万亩生态林。昔日的荒滩变成了一座人与自然和谐、保水保土的生态家园。

在抓好养林护林主业管理的同时,八一林牧场坚持多业并举,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复合经营,不仅增加了林牧场的收入,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共同致富。

依托林带,实施复式种植综合开发项目,获省级星火计划认定。利用林下土地发展蔬菜种植,引进种植的日本圆葱,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与科研单位联合培育的何首乌新品种“思何一号”通过国家新品种认证,在林区推广种植1000亩;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生态农业出口基地各一个,建成23个标准钢构大棚和3栋日光温室,年创效益近20万元。

八一林牧场所辖六个分场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坚持走“一场一品”的战略,引进波尔山羊、大约克种猪等优质新品种,引导职工靠养殖发家致富。同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种猪土养、土鸡散养等绿色无公害化饲养,结合现有的资源优势,实行以林养牧,用畜粪生产沼气,实现了生态养殖、种植,推行立体循环生产模式。通过这些方式,林场呈现出林农牧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和谐模式。

经过多年建设,昔日贫瘠荒草丛生的茨淮大堤,已成为万亩水保林带。八一林牧场已成为以用材林为主、经果林为辅,种养结合,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立体化、复合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茨淮新河大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已达到95%以上,目前林草覆盖率已达到3.5平方公里,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5.2%。

2005年,八一林牧场认真分析了林场发展的潜力和有利条件,决心发挥资源、区位的优势,提出开发茨淮新河生态旅游号召,在已建成的万亩水保林带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对于林牧场来说是个新的课题。但他们没有退缩,没有畏惧,依然凭着见困难就上的精神边学习,边实践。有问题不懂,就四处请教,钻研书籍;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就摸着石头过河,打造林场特有的生态风格。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在林牧场职工努力拼搏扎实工作下,林牧场历经7年,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了水上餐船、木屋休闲别墅、动物观赏园、骑马、射箭、水上游艇、蔬果采摘、农家乐旅游等项目;建设完成了以茨淮新河及知青文化为背景的知青文化纪念园、国家中小学生水土保持实践教育基地;修建了一条6米宽、36公里长的水泥路面,贯穿整个场区,安装路灯200盏,完成203省道至场部的油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游客接待中心也已投入使用;开发建设的农家乐旅游,被省林业厅授予“森林人家”称号。2009年,八一林牧场林场被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1年,以八一林牧场为基础建设的“凤台县淮上明珠风景区”正式挂牌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年,国家水土保持科技园区也落户八一林牧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林牧场职工十多年的努力下,凤台县茨淮新河八一林牧场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18名退伍军人自主创业的成功,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信赖。2007年1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CCTV-7军事报道、安徽电视台,对18名退伍军人艰苦创业、兴办林场、科技致富和带动群众致富的动人事迹予以深入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安徽日报》两次头版头条报道18名退伍军人的先进事迹。

昔日疆场争英雄,今朝茨淮建伟业。八一林牧场的退伍军人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创业发展的激流中,勇立潮头。(高 博)

图:18名退伍老兵成了荒滩绿地的守护者。(倪 军 摄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