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透过“豆鼎罐鬲”窥视战国人间烟火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透过“豆鼎罐鬲”窥视战国人间烟火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4/29 7:34:2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硬陶器皿吸引游客注目

民以食为天!淮河两岸气候适宜、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文明的灯火早于周王朝之前已在这里熠熠生辉、繁衍生息。至春秋战国,淮楚文化薪燃,今淮河流域淮南区域更成“迁都”宝地,于战乱中,享一时安宁;在纷争中,存人间烟火。

沧海桑田,时光如梭,岁月的劲风翻过厚重历史的扉页,吹到了201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当年至202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寿县文物管理中心,对寿县“西圈墓地”进行了持续性的考古发掘。

西圈墓地在寿县古城外西南方向南关村西部,大体涉及米家圩、周家圩和陶家圩等几个自然村。历年,在农田水利建设或工程取土过程中,这里时常发现古墓葬和重要文物等文化遗存,其中不乏原始瓷器等高等级器物。

本次考古发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生活类陶器,如盆、罐、豆等,从出土的部分随葬品情况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墓葬延续了此前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墓葬普遍随葬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器的传统,为下蔡城址的探寻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目前,这批生活类陶器部分陈列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有陶仿铜鼎、双系麻布纹陶罐、麻布印纹陶杯、陶仿铜敦、高柄灰陶豆、红陶鼎、绳纹灰陶鬲、雷纹陶罐、敞口折沿灰陶壶等。

资料显示,印纹硬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成熟于商代,兴盛于西周,春秋战国后逐渐衰微,它主要发展的地区在我国南方的长江中下游,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广大地区。北方及黄河流域鲜有出现。

据了解,印纹硬陶的印纹是指古人为了装饰器物,在陶坯表面刻划或拍打的纹饰,硬陶是烧造温度超过1000度的陶器,有印纹的称作印纹硬陶;1000度以下的陶器称为软陶,加印纹的为印纹软陶。

硬陶器皿质地坚硬耐高温,像陶鼎、鬲等都是蒸、煮食材的典型炊具,豆、敦、罐等则是盛菜、装食物、粮食、酒等物资的实用器。寿县西圈墓地出土的这批陶制器皿,年代大致在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时间高度重叠于楚、吴、蔡纷争年代。

这批硬陶器皿侧面反映了当时淮南大地吴楚争势、城郭易主、烟火残存的乱世时局。公元前493年蔡国受到楚国的逼迫,在吴国的帮助下,迁都州来,公元前447年,蔡国于现今的淮南区域被楚国所灭。

同一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其实已经发展到了高峰阶段,寿县境内,年代早于西圈墓地出土的大量相同用途的实用器,多已是青铜所铸。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淮南没有铜矿或铁矿,这批硬陶器文物显示,当时在淮南地区战乱纷争之下,青铜器的采购制作严重受限,迫于无奈,当时贵族们才大量使用硬陶器皿。不过,从硬陶器皿丰富多样的形制、色彩,较为精细的制作工艺、不同类型的用途来看,当时淮南地区的饮食文化已经比较丰富。

史料记载,春秋楚庄王时期,楚相孙叔敖就在今寿县古城以南大约15公里处,兴修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型灌溉工程“天下第一塘”芍陂(安丰塘)。这说明,淮河流域的农业其实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

农业取得发展,食物来源就相对稳定而丰富,加之淮楚区域土地肥沃、多河流、有山林,谷物、鱼肉、禽肉、兽肉、蔬菜、水果等获取相对较易。料想,那时生活在淮楚大地的古人,一定也会对这片土地深爱难舍,并在这里创造出灿烂文化。(记者 苏国义 李钧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