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世界再大 也要回家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世界再大 也要回家
【字体: 】 发布时间:2016/2/26 1:57:3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游子掀起返乡创业热潮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春节期间,淮南又迎回一批返乡创业者。“这次回来就不走了,人贴心,在家乡创业更踏实。”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刘燚说。

线上线下带动社会就业

春节期间,刘燚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他不失时机,通过实体店和网店,宣传推介凤台的名特农产品,努力实现凤台优质特色产品集约化营销。

今年34岁的刘燚2005年毕业于安徽省建设学校电子工程专业。2006年11月,刘燚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与其弟弟共同出资100万元注册成立公司,在张池村建成501亩稻田立体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开创凤台县克氏原螯虾(小龙虾)人工无公害商品养殖的先河,并组建了首家“淮南市克氏原螯虾良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随着公司规模的逐步壮大,尤其是经常参加省内外农产品交易会,刘燚感到凤台是农产品资源大县,陈醋、粉丝、麻油、绿豆圆等特色农产品颇受市场青睐,但缺乏流通平台,对外销售量一直不大,于是就萌发开办连锁模式实体店、把凤台名优农产品打出去的想法。

刘燚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2012年6月,他又注册成立了集食品批发零售、农副产品、日用百货为一体的“淮南名优特产店",同时利用自己专长,开办了网上购物平台。他在做好网上宣传、销售的同时,参加国家及省、市、县组织的农产品展销会,将淮南农副产品展销到北京、上海、广州、合肥及本市等大中城市,其所展产品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网上销售量逐年攀升。刘燚的实体店由原来的1家,发展到2家,经营产品由原来的不足10家近百种,增加到80余家250余种。2012至2013年实现销售额180多万元。2014年实现销售产值400多万元、销售利润60多万元,上交利税20多万元,解决社会就业8人,职工月收入3000-4000元。

刘燚先后被评为凤台县首届道德模范、淮南市农业创业致富带头人、市工人先锋号,并荣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省科技成果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淮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凤台县科技进步二等奖。

回乡创业不忘回报社会

2月24日上午,在淮南市潘集区夹沟镇,看到自家饭店前的地面上有些灰尘,张东利便随手拿起扫帚清扫起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身为几家店老板,却一点没有老板派头。

张东利说,自己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虽然现在小有成就,但还是农民的儿子。说起张东利这20年的经历,充满着辛酸苦辣。张东利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他今年45岁了,1995年由于家庭较贫困,就外出到浙江打工,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做着最辛苦的搬运工,每天搬着几十公斤的建材等送上五六层楼,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还没挣到什么钱。干了五六年搬运工后,张东利留意到老家做红白喜事时没有场地这现象,便带着打工挣到的钱再加上从亲戚朋友那里借到的钱,一共凑了三四万元,回乡做起了流动饭店生意。这个生意让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其中的辛劳,也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刚开始做的时候,由于没有打开知名度,一个月才三四家,不敢请人帮忙,便自己开着手扶拖拉机,拉着一车钢管和塑料布,大清早他就赶往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布置客棚。2008年那年雪特别大、天特别冷,他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下,布置客棚,当时,手都被粘到钢管上了。

张东利从流动饭店作为自己人生的起点,现在已拥有饭店、装潢公司等几家店,小有资产后,他不忘回报社会,经常扶危济困。在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采访他的前几日,他就为淮南好人杨同林捐款了2000元。

白手起家编织致富梦

走进钱庙乡圩西村陈晓科的家,在院外就听到了此起彼伏的鸡鸣声。院内陈晓科正忙着给鸡喂水、喂食,查看鸡舍情况、打扫鸡舍卫生等,里里外外忙碌个不停。

32岁的陈晓科于2002年7月从广东省高州市珠江电子技术培训学院毕业,同年9月他应征入伍,在吉林省延吉市珲春边防三团从事后勤工作。艰苦的部队生活磨砺了他不服输的性格,多次受到嘉奖。2004年退伍后到来到上海,做过电子维修服务、涂料加工经销和网上销售等工作,在外打工,虽然也能有些积蓄,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工作之余,他常常萌发返乡创业的梦想。2013年底,他毅然返回到家乡利用他在部队学习的养殖技术,筹集资金,搭建了鸡棚,购买了养殖设备,购进了第一批1000只雏鸡苗,在自家庭院里建立了养殖场。他在学中干,干中学,经常到附近养殖户家中学习交流养殖技术,回到家乡,初次喂养小鸡,眼看着小鸡仔一天一天地长大,陈晓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然而2014年3月的一天,邻居家办喜事,燃放鞭炮和烟花的剧烈声响,使小鸡受到了过度惊吓,小鸡惊慌挤压成堆一夜间死了60多只,一次次惨重的损失,对他打击很大。面对创业的艰难,陈晓科下决心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学习科学喂养技术后,他再一次投入资金购买了第三批土鸡苗3000多只和300多只蛋鸡饲养,在自家的田园里重新搭建了700多平方米的鸡舍,把小鸡放在3个棚里分开喂养,扩大了小鸡的活动空间。为了提高小鸡肉质,他从来不购买配有各类食品添加剂的配方饲料喂养,全部利用自己配制的麦麸、玉米、豆饼、鱼粉等饲料和水草喂养,增加了鸡肉口感和质量,使商品鸡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在养殖实践中陈晓科摸索了一套成熟稳定的科学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鸡的成活率,每年可获得10余万元的经济收入。

图一:刘燚已经做到四钻的网店
图二:张东利正在饭店忙碌
图三:陈晓科和他的鸡仔们

(记者 罗静 李严)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