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风采相似,最美的故事不尽相同。2月19日,记者从淮南市妇联获悉,为庆祝即将到来的“三八”国际妇女节,弘扬时代精神,向先进致敬,市妇联对被评选为安徽省“最美家庭”的吴继萍等5户家庭进行了表彰,并通过分享她们的感人故事,传递来自家庭的最美声音,传递社会正能量,给全市人民送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心灵鸡汤”。
妙手仁心救病患 敬岗爱家立典范
在潘集区田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位漂亮能干的主任叫吴继萍。工作29年,她恪守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坚守在基层卫生服务的工作岗位上,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了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情系民众、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作为医生要有仁爱之心、换位之心,不能以权谋私,更不能谋财害命”,从医多年,吴继萍从没吃过病人一顿饭、拿过病人的一个红包,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从医时的誓言。与此同时,她以个人名义救助孤寡老人、贫困病人医疗费用8000多元,医院还在她的提议下,先后为100多名孤寡老人、贫困病人开设了“先治病后交钱、减免医药费用”的绿色通道。在她的严格监管下,该院29年来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和谐的医患关系在这里悄然建立起来。
爱让吴继萍做好本职工作,同样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吴继萍丈夫长年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一直聚少离多,根本照顾不上家庭,家中里里外外的事情就都落在了吴继萍的身上。2010年9月,吴继萍的公公突然被查出罹患恶性肿瘤晚期,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吴继萍痛不欲生,为了不让老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增加心理压力,吴继萍把公公接回家治疗,每天清晨5时多起床熬药、洗衣、喂饭,她白天继续坚持工作,晚上回到家中还要为生病老人输液治疗,一干就是半夜。临终前公公拉着她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继萍,自从你进了我们这个家门,我和你妈就没把你当作媳妇看待,我走了,把你妈和家都交给你,我放心”。提起吴继萍,当地的左邻右舍没有不翘大拇指的:“好儿子不如好媳妇,这样的好媳妇难得啊!”
吴继萍对家庭的用心呵护也得到了儿子、丈夫和长辈们的认可。儿子认为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好妈妈;父母说她是老人们引以为傲的女儿;丈夫说,她是一个对一切都心怀爱意的女人。
照料瘫痪奶奶6年 她用爱演绎幸福的故事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谢家集区唐山镇东津村有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主动挑起赡养老人的重担,6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患病的奶奶,用执着和坚韧、善良和勤劳,诠释了中华儿女孝老爱亲的美德。她就是余占云,一位有口皆碑的好媳妇。
余占云2002年和丈夫翟奇结婚,至今已有12个年头。12年来,余占云和奶奶之间产生了深厚的亲情,奶奶待她犹如亲生孙女一般,特别疼爱她,在家时做饭、洗衣服、看孩子这些事儿,都是老人抢着干。她也从未和奶奶红过脸、吵过架,相夫教子,孝敬长辈,兄弟姊妹和谐,邻里团结和睦,勤劳持家。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6年前,年迈的奶奶由于身患多种疾病,最终导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让奶奶早日康复,余占云每天嘘寒问暖,给奶奶喂水喂饭、洗洗刷刷。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奶奶在床上躺了几年,余占云就精心伺候了几年。她为奶奶洗澡、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任劳任怨,从不厌烦。91岁高龄已经记不起多年共事的同事和朋友,甚至分不清儿子、孙女的奶奶,现在唯一能认出的人就是余占云,别人一问她孙媳妇是谁,她总是说:“余占云,是我孙媳妇,我家孙媳妇待我比亲孙女还好。”
6年来,余占云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她的所作所为,不但赢得了丈夫、女儿的拥戴,同时也得到了众人的好评。大家都觉得,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们的孩子今年已经12岁了,父母照顾老人的一切孩子全看在眼里,人们都说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这样的父母,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尊老爱幼的人。
致富不忘桑梓 爱心回馈家乡
董志珍一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过着最舒心的生活。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董志珍一家于2000年承包了200多亩荒山荒坡,种植经济果林,日夜奋战整整三年,吃住都在山上,挖地、修渠、施肥、整地……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还有冷嘲热讽,说她家尽想好事,也有亲戚劝慰董志珍说,那荒山野岭要投入多少钱多少人力,你一没有技术二没有资金,更重要的是没有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两眼一抹黑,不可能成功的。怎么办?董志珍没有退缩,在家人的支持下,没钱找亲戚朋友借,没有技术,就和家人一道到省农科院、凤台、寿县等地学习、参观,在她和家人一起努力下,130多亩桃园长势良好,年收入在10—15万元。
自家果林建起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董志珍一家还积极引导周围群众也来种植果树,共同发家致富,并从资金、设备、技术、管理、销售等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几年下来,周边100多户300多位村民变成了“果农”,连片种植果树1200多亩,人均纯收入突破了8000元大关。村里的经济果林在区、乡都挂上了号,被市有关部门列为林业特色村,被区里确定为城市人的“果盘子”,被乡里确定为岭南村“一村一品”的品牌。
董志珍身体力行,弘扬美德,勤俭持家,热心公益,她和丈夫酝酿着一个更大的计划,要把自己的果林办成全市最大的经济果园,带领岭南村更多的乡亲发家致富奔小康。
凡人善举树标杆 志愿服务凝群力
说起陈学英一家人,田家庵区朝阳街道恐怕没人不知道。在当地居民眼中,老陈一家乐于奉献,家庭和睦,60岁的老陈更是当地名人,熟悉的人都会尊称她一声“陈大姐”。这位老党员、老大姐自退休后,数年如一日热衷公益事业,积极组织、参加街道社区各项义务活动,热心为居民群众无偿服务、提供帮助,用实际行动传承中华美德,彰显党员本色。
在她的影响带动下,朝阳街道11万余位常住户,约10%的居民被动员起来,加入志愿者行列,其中有500多人是她的亲友。为了有组织、有特点地开展公益活动,在朝阳街道的支持下,陈学英又先后组织热心人士和志愿者成立“巾帼志愿者队伍”、“便民服务队”、“爱心妈妈服务队”、“济贫助困服务队”等多个爱心小分队。2014年,田家庵区还决定以其名字成立“学英城管志愿者服务队”,由她担任负责人。
本着“爱心无处不在、公益人人可为”的理念,陈学英率领的志愿者服务队,坚持积极参与市、区的文化惠民、服务便民、济贫助困等爱心公益活动。她先后发展组织朝阳老年大学艺术团、淮南市市民艺术团等团队加入文化志愿和城管志愿服务活动。利用街道工作便利,陈学英主动与辖区各单位、部门加强联谊,逢年过节组织爱心团体开展济贫助困志愿服务活动,先后为街道、社区百户以上特困户奉献爱心。几年来,共举办大型文艺演出102场、救助困难群众16人,资助困难青少年12人,救助资助金额近10万、捐赠衣物3000余件、捐赠被子30床。
夫妻携手二十载 孝老爱亲谱真情
“数年尽孝心,多载无悔情。”刘绍俊是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运输区的一位普通职工,妻子范彩芹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夫妻二人结婚二十多年来,夫妻同心,孝老爱亲,用他们的乐观、坚强、坚守、幸福、希望,诠释出一个真情真爱的动人故事。
1997年,刘绍俊82岁的老母亲患上了脑血栓,身体行动不方便。为了改善老人生活和居住条件,让老人能幸福地安度晚年,媳妇范彩芹坚持把公婆接到自己家中精心照顾,婆媳关系处得十分和睦,一直到2010年婆婆含笑离世。婆婆在临终前对家人说:“这几年,多亏了彩芹,像亲闺女一样照料,让我度过了很幸福的晚年,你们要记住彩芹的好!”2012年7月,范彩芹的父亲因脑梗死跌倒摔断了胯骨,丈夫刘绍俊主动出面又把岳父接到了家中照顾。
如今,刘绍俊88岁的父亲和范彩芹85岁的父亲都住在他们家里,为了让丈夫能安安心心上班,范彩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照顾两位老人身上,每天为老人买菜、做饭、洗衣服被褥,让老人体面地生活。每当天气晴好的时候,范彩芹都会推着轮椅,把两个父亲推到外边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逗两位老父亲开心。而刘绍俊休班时,哪怕工作再累,也不会忘记给两位父亲擦身、洗脸、洗脚,陪老人聊天、谈笑。刘绍俊、范彩芹夫妻俩孝老爱亲的事迹受到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交口称赞,在当地被传为美谈,人们纷纷为他们的孝心点赞。
这是一对平凡的夫妻,一个极其平凡的家庭。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中华民族最朴素的美德,弹奏着幸福和谐的乐曲。
(记者 孙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