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民生新闻 > 淮南—我的家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淮南—我的家
【字体: 】 发布时间:2016/2/18 10:09:2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那个小城的名字叫淮南,夏天高高的梧桐树,可以在天空拉着手,啊,我的家,思念你啊……”

       这是出自歌曲《淮南·我的家》中的一段歌词。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及演唱者张宁希望用这首歌曲清雅的旋律、质朴的歌词来表达自己对家乡淮南的思念。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了解到,在北京音乐圈享有赞誉的张宁,目前担任华人女作曲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管弦乐《想象的风景》、三重奏《对话》、CCTV—3片头曲等。春节期间,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联系到了赶回家乡过春节的张宁,她说:在一串头衔及荣誉的背后,她最看重的是她的籍贯淮南。用她的话说:“淮南是我作曲创作的灵感基石,年龄越大,我对家乡的思念也就越深,现在这种思念已经长成了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地罩在了我的心头。”

       出生在淮南,成长于洞山下的张宁,因为痴爱音乐并富有作曲天分,13岁她还是一个扎着马尾辫小姑娘的时候,幸运地被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录取,之后她只身一人负琴武汉开启了背井离乡的求学之路。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求学就像放风筝一样把她越拉越远,从武汉到北京,儿时那些美好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全被她珍藏在了心底,家乡淮南成为她心中最深的牵挂。 

      “因为思乡心切,不知多少个枕头被我的泪水浸透。”张宁说:“我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工作,目前除了处理华人女作曲家协会的工作外,还在北京一所高校作曲系任教。以前因为交通不方便,我无论是从武汉还是从北京赶回淮南都要耗费至少一天的时间,现在北京至淮南的动车开通后,我早上从北京上车中午就能到淮南,去年9月份以来,我几乎是每个月都要从北京赶回淮南一次,喝碗地道的淮南牛肉汤,吃份爸爸炒的绿豆饼子,一个月我都能笑着度过。”

      如今,张宁的乡愁被一列连通北京和淮南之间的动车所缓解。因为这列动车,频繁往来于淮南与北京之间的她,对淮南有了重新的认识。“淮南变化太大了,以前山南山北之间没有隧道,洞山脚下很多住房都是低矮的平房,现在淮南楼多了,长高了,而且还更漂亮更有人文情调更适宜居住了,像近年新修的舜耕山环山路,我是走一次爱一次。”张宁说。

       张宁说:家乡就是这样,她总有一些人,一些景,一些物,一些故事让人追忆不舍,而春节又像是这一切思绪的大蒸笼,脚步越紧,底火越旺,升腾起来的情绪也就越浓。春节期间回到家的这些天,张宁忙着与小学同学聚会,忙着与家人聊天,忙着再把淮南重新逛一遍。张宁在努力把她的家乡淮南的一点一点收藏在心底,她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年龄越大,对家乡淮南我越是思念,正是这份感情驱使着我写了《淮南·我的家》。

(记者 苏国义)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