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民生新闻 > 中国城市无车日——你我不做排放尾气的人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中国城市无车日——你我不做排放尾气的人
【字体: 】 发布时间:2015/9/21 8:55:1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9月22日是“中国城市无车日”,其活动主题是“绿色交通——选择·改变·融合”。三个词六个字的核心目的旨在鼓励市民重新思考出行方式,积极选择更绿色的交通方式,探索出行方式改变对提升个人生活品质的重要意义。走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市民已经在改变,“无车日”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为365天的生活常态。

汽车尾气产生上百种有害物质

今天,汽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记者从淮南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获悉,目前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25万辆,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而相关数据显示,汽车尾气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杀手”。据悉,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一些固体颗粒,尤其是含铅汽油,对人体的危害更大。记者从环保部门了解到,汽油主要由碳和氢组成,汽油正常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和过量的氧等物质。但由于燃料中含有其他杂质和添加剂,且燃烧不能充分完成,因此常排出一些有害物质。研究表明,汽车尾气成分非常复杂,有100种以上,其主要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会阻碍人体的血液吸收和氧气输送,影响人体造血机能,可诱发心绞痛、冠心病等疾病;碳氢化合物会形成毒性很强的光化学烟雾,伤害人体,并会产生致癌物质;而氮氧化合物损坏人的眼睛和肺,并形成光化学烟雾,是产生酸雨的主要物质,可使植物由绿色变为褐色直至大面积死亡。因此,在汽车大量普及的今天,如何适当地放弃开车出行,选择多元交通方式,已经成为不少城市居民努力的方向。

不开车照样“说走就走”

“上下班我都是骑自行车去,只要是10公里以内的出行,我从来不开车”家住田家庵区淮河新城的万师傅工作地点在泉山附近,日常上下班,除遇到恶劣天气,他一般都是选择骑自行车代步。走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像万师傅这样,上下班放弃开车,骑车出行的市民不在少数,甚至一些居住和工作地点不在同一个区的市民也加入到了这种绿色出行的大军中来。家住谢家集区工作地点在田家庵区的孙先生,是我市的一名骑行爱好者,三年前他购买了小汽车,一年前他放弃了开车上下班,购买了自行车,加入到绿色出行的队伍中来。孙先生告诉记者:“绿色出行是一种生活态度,以前我自己家没有小汽车,做梦都想买一辆,买了之后,渐渐地也就过了兴奋劲,认识到它其实也就是一个代步工具。在深入了解到汽车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后,我就购买了自行车,日常多选择骑车出行,现在骑车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骑,我浑身都不舒服,通过骑车,我现在的身体也比以前结实多了,一年中极少打针。我认为绿色出行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愿意,离开汽车,很多时候我们照样可以说走就走。”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已经拥有数量众多的骑行、跑步爱好者团体,绿色低碳多元出行,已成为不少市民的践行方式。

绿色出行需要你我努力

2015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的主题是“绿色交通——选择·改变·融合”,意在鼓励人们选择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方式,改变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模式,将绿色出行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市民可将每天的出行看作是丰富我们一天生活和融入社会的方式。例如,每天选乘公交,可以看做是了解世情百态的机会;骑车可以视为移动的健身房;步行可以看做接地气的城区穿行。走访中,记者随机采访的私家车主们,均表示愿意响应倡导,但“无车日”当天到底开不开车,要视情况而定,只有少数人明确地说,他们会在当天选择其他交通工具出行。记者走访了解到,市民无论是选择步行、骑车还是公共交通,其舒适程度肯定与驾车或乘坐私家车有一定差距。因此,“绿色出行”需要市民付出一定的努力,真正把交通工具的“选择·改变·融合”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胸中有绿色,心中有他人,“无车日”当天不在拥堵的交通线上再加一个塞子,不做排放有害尾气的那个人,把一年中的每一天都当做9月22日来对待,做一个“绿色”有积极生活品质的人。

(记者 苏国义)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