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牛肉汤起源”之“百家争鸣”(四)
牛肉汤做法或最早见于《淮南子》
无论是在省内还是在全国其他城市,人们只要一提及牛肉汤,都习惯于在牛肉汤前加上“淮南”二字。淮南牛肉汤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品牌。
牛肉制成汤的做法是否有文献资料记载?牛肉汤又是起源于哪里?古人是否吃牛肉熬制的汤?本报已经连续刊发了“淮南牛肉汤起源”之“百家争鸣”系列报道3篇,引起了广大读者极大的兴趣,但也有读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淮南宜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后继认为,探讨淮南牛肉汤的起源,必须要从历史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他查阅了文献,发现在《淮南子·齐俗训》中记载了牛肉汤的做法。
刘后继告诉记者,如果一个产品申请地理标志,必须要有文献记载。有文献记载的东西才可信、才有说服力。
他说,目前淮南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说淮南牛肉汤源自赵匡胤。五代十国的赵匡胤据兵八公山,攻打寿春(寿县),寿春守将刘仁瞻军纪严明,守城如命,尽管赵部顽强作战,仍屡攻不下,久之,外无救兵,内无粮草,赵匡胤反被兵困南塘。地方老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把自家耕牛纷纷宰杀掉,煮成大锅汤,送进赵营,官兵喝后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攻破寿春城。公元959年,陈桥兵变,赵匡胤登基,始终忘不了南塘的牛肉汤,后来在民间把淮南牛肉汤传为“神汤”,又传为“救驾汤”。刘后继认为,这种说法只是民间传说,没有根据,更没有文献记载。
刘后继说,再说赵匡胤创立的宋朝,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严禁屠杀耕牛。如要屠杀,也得向政府报告缘由,由政府统一屠杀。《宋史·包拯传》中记载了一桩包公智审割牛舌的案件,在宋朝,私自杀牛是违法的。
刘后继说,要说文献记载,《淮南子·齐俗训》可解开这些疑团。文中有曰:“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为酸,或以为甘,煎熬燎炙,齐味万方,其本一牛之体。”翻译过来的意思为:“现在屠宰牛而制作牛肉,有的做成酸的,有的做成甜的,煎熬烧烤,做出各种各样醇美之味,然而它们都出自于同一条牛。”这其中的“熬”便是熬牛肉制汤的意思。因此,在刘后继看来,《淮南子·齐俗训》目前也是考证牛肉汤做法的最早文献资料。
刘后继表示,民间关于牛肉汤的历史起源有很多,据《汉书》记载,公元前164年,刘安被策封为淮南王,其招贤纳士、著书立说,携门客“八公”撰写了中华名著《淮南子》。相传,王府御厨刘道厨艺高超,刘府上下均称其“老刘头”。淮南王于八公山上炼制仙丹,可佳肴送到山上时早已凉而无味。老刘头看到淮南王凉膳充饥,日渐消瘦,不禁冥思苦想,终出一策。老刘头率众家丁杀牛取骨,甄选十余种滋补草药及卤料熬制成醇香味美的汤汁,并备好牛肉、粉丝等配菜与汤汁一同担上山去。由于油覆汤表,久热不散。淮南王尝后赞不绝口,牛肉汤便成刘府秘膳,后流入民间,代代相传。刘后继表示,当初为了给桶装的淮南牛肉汤起个名字,自己也煞费苦心,后来在网上看到这段文字后,便为自己研发的产品注册了“老刘头”这个商标。
此外,淮南牛肉汤的起源民间还有传闻与赵匡胤、乾隆等相关联,但对于众说纷纭的牛肉汤起源,刘后继表示,大家的目的无非是让淮南牛肉汤的名号更响亮,更有历史文化底蕴,其实无论源自哪里,对于淮南人来说,淮南牛肉汤就是一种家乡的味道,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江淮儿女的思乡情结。如今,很多本地企业纷纷扛起淮南牛肉汤的大旗,无非也是想把这块传承下来的金字招牌叫得更响,擦得更亮。
(记者 李钧 李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