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上岸”告别风雨飘摇,民生阳光铺就幸福大道
千里长淮水滔滔,见证世事变迁。
11月6日上午,暖暖的阳光洒在淮水之畔的田家庵六号码头周围。淮堤近岸并排停放着5艘待拆解的渔船,以这些渔船为界,一边的岸上机器轰鸣,砸船声不绝于耳,另一边的河面流水汤汤,舟楫如梭。
5艘待拆解渔船中的2艘属于62岁的杨庆保老人,一艘住家,一艘曾用于采砂兼居住。他站在自家渔船上,船上能搬的物件都已搬空,只留下半米高的圈圈矮墙。望着几十米开外挖掘机正在砸船,杨庆保眼神中充满着期待。
“很快就到我家的船了,我在这已经排了2天队,”即将告别生活了一辈子的渔船,杨庆保的情绪有一些复杂,但更多的还是对新生活的向往,“船上交后就可以签协议,以后就在岸上生活了。我们父子2条船还可以领到4万块钱左右补助金。”
千里淮河沿途,散布着众多同杨庆保一样的渔民,他们祖辈相传,以船为家,以渔为生。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世代沿袭的传统生活方式已难以为继,离开“连家船”,到陆地上开始新生活,是这群人的梦想。可是,生活技能缺乏,几乎没有存款,限制着他们跨出这一步。
扶持渔民上岸,让他们住上新居,开启新生活,时代的使命落在了政府头上!
“不落下一户渔民!”田家庵区有关部门、街道与市第三航运公司(原渔业社)携手,四处走访辖区渔民家庭,进行了详实的调查登记。该区是淮南市渔业社户籍所在地,渔民集中,经数月调查共摸清以船为家渔民1173户,占全市安置任务的49.45%。
古话说:“衣食住行,人之常情。”解决住房问题成为渔民安置的头等大事。为此,汇聚着1266套公租房的泉西集聚区,已于10月份在洞山西路开工建设。在渔民们住进这些政府无偿提供的住房之前,每户每月还能领到350元的租房补贴。
让渔民们开启新生活,单纯解决住房问题还远远不够。医疗保险全覆盖,保障渔民子女就近上学,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一项项民生政策全力推行。目前,440户渔民已享受了低保,渔民子女全部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范围。
渔民上岸没有了后顾之忧,新生活近在咫尺,大家对于交船签协议空前积极。短短20来天,已有82条渔船被拆解,六号码头上砸船声阵阵,水泥块与钢筋从这些船只逐次分离。
“长29.2米,宽6.3米……”在码头另一艘排队待拆解渔船上,工作人员正在严谨测量、认真登记。“应该能领到2万多块钱了……”船主人、41岁的丁后霞听着测量数据,心里已经盘算起补助金,按标准每平方米将领到150元补助。
船只面积测量好,丁后霞回到船内开始收拾物件准备搬家,此前她已在平圩镇租好房子。丁后霞说,全家辛苦在淮河打渔,年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解决了住房问题,到岸上后做点什么都比这强。”
在位于淮滨街道的田家庵区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外墙上张挂着泉西公租房项目详细规划图,5栋高楼赫然在列。
“世代上岸生活的梦想,终于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实现了!”来办公室签协议的57岁渔民钮玉乐喜上眉梢,他说,在船上生活,墙皮薄,河风大,冬天的时候对孩子和老人来说特别受罪,就更不谈汛期及暴风雨天气了,“一直想上岸,可是没有这个经济能力。”
钮玉乐的子女都在外地打工,老两口拉扯着7名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平时以放地笼子逮小鱼、河虾补贴家用,最小的孙子才2岁,“屋外的船沿只有30公分左右,对小孩子特别危险。每次买菜也不方便,都要放小船划到岸上,一次买全多天的菜再划船回大船……这样的日子再也不用经历了。”
田家庵区副区长朱元凤介绍称,目前户籍在田家庵区的“连家船”共有365条,其中在田家庵境内的有151条,其余的都散布在各地,有的远在安徽定远、江苏句容等地。
“只要符合上岸条件,就要让他们都上得了岸!”朱元凤称,对于散布在外地的船只,该区正组织人员积极联系,有愿意回来上岸的政府全力支持,不愿意回来的,该区将按照散布地区当地的安置办法对渔民进行帮助。
图一:船上的孩子正准备带着他的小狗离开;
图二:渔民丁后霞正在收拾着准备搬家;
图三:河边还停着很多正准备上岸的船只;
图四:挖掘机正在将渔船拖上岸;
图五:工作人员正在量船的面积。
(记者 吴巍 焦孝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