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南遭遇了高温天气。当下最喜欢这高温天气的人恐怕要算是种植西瓜的瓜农了。
7月20日,记者来到潘集区架河镇上六坊湾里的万亩“淮河湾”西瓜基地现场采访。
顶着烈日,冒着36℃高温,记者于上午11时许来到了位于潘集区架河镇的淮河岸边苏涂码头,从苏涂码头乘坐轮渡横渡淮河才到达上六坊湾里的万亩西瓜基地。记者刚一下车,就看到码头上挤满了人和车,车上装满了西瓜,地上堆满了西瓜,码头上的人们有的在往车上装西瓜、有的在用磅秤秤西瓜,还有的在算账。一车车浑圆饱满、品质上乘的西瓜,承载着农民丰收的喜悦,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商贩。一位山东来的瓜贩子告诉记者:“当天收购的西瓜价格是0.32元一斤。这里的西瓜大、甜,运往山东后销得快。”他还说:“俗话说:怀远的石榴砀山的梨,淮河湾的西瓜甜到皮。我是常年在安徽收购瓜果,西瓜我只在这里收购。”
“淮河湾”西瓜协会理事长苏正磊告诉记者,这个码头每天都有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瓜贩子来收购,这里每天能成交30万斤西瓜。
随后,记者来到淮河边,不久就从对岸开过来一艘轮渡,轮渡上全是瓜农,轮渡一靠岸,他们驾驶着满载着西瓜的三轮车驶下轮渡,刚一下轮渡,守候在岸边的瓜贩子就围了上去。“三毛二怎么样?卖吗?”“不卖,三毛二太低了,你看看我这瓜多大,至少四毛五。”“四毛五太贵了,三毛五吧。”瓜农的西瓜还没有运到码头的交易地点,砍价声就叫喊了起来。
瓜农从轮渡上下来后,记者上了轮渡,横渡过淮河,来到了上六坊湾。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看得人心花怒放,置身于一片瓜地之中,周围的空气仿佛也凉爽了许多。
陪同记者采访的架河镇党委负责同志介绍说,千里淮河在这里变成了2条河,随后又汇成了一条河,这2条河之间的陆地就是淮河中的一个大岛,当地人将这个大岛叫作上六坊湾,或者叫作淮河湾。架河镇淮河以南上六坊湾就是“淮河湾”西瓜的主要种植地,1981年这里就开始种植西瓜,从小规模种植,发展到现在的11000亩。西瓜种植要求土层厚,根系深扎,根系通透性必须要好,而这湾里是沙土地,土质软,土壤通透性也好,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特性。他说,沙土地土质昼夜温差大,白天吸热快,晚上散热也快,对西瓜口感改善较大。沙土地土壤水分小,种出的西瓜瓤色鲜红,沙沙的特别甜,并且农户也都注重口感,用有机肥进行种植,口感更佳。现在主要有西农八号,特大西红宝、8424红壤等十几个品种。在西瓜种植初期,农户们都没有什么经验,主要靠天收,产量不是太高。经过这么多年的经验与技术更新,目前每亩地的产量已经达到1万斤左右,给农户们带来了很高的收益,根据发展的需要,目前还成立了西瓜种植合作社,注册了“淮河湾”西瓜品牌。
记者站在瓜地里,脚下到处都是西瓜。架河镇政府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道,这里11000多亩西瓜都是套种的,农民们先在麦地里套种西瓜,麦子收完以后西瓜就长大了,现在西瓜成熟了,农民又在瓜地里套种花生,等到西瓜收完了,花生也就快成熟了。
由于已是中午,整个西瓜基地里干活的农民很少,记者找了半天才找到一位摘西瓜的农民武老汉,他说,由于去年西瓜价格高,今年种西瓜的农民多了,所以今年的西瓜掉价了。“虽然今年西瓜价格掉了不少,但我的西瓜价格没掉,因为我的西瓜大,你看我摘到车里的西瓜,个个都有20斤以上。码头上收购三毛二一斤,我这瓜没有六毛我不卖。”武老汉说。
临近中午12点,记者一行和武老汉一同离开了西瓜基地,在回程的轮渡上,架河镇党委负责同志介绍说,架河镇有耕地3.07万亩,其中种植西瓜就有11000亩,每年能产西瓜1亿多斤,收入数千万元。此外,这里的农民还习惯种植葡萄、酥瓜等,正是因为架河田地肥美、物产丰盛、农民勤劳,去年架河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居潘集区首位。
(记者 李钧 付莉荣)